蔡振兴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盘陀中心学校 363202
摘 要:“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梳理正确的德育渗透态度,让数学和德育有效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数学 德育 融合
“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程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让数学教学和德育有效融合。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德育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念里,数学课堂仅仅是教学学生数学知识的载体,师生交往也只是机械式的“输入和输出”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在德育方面的渗透少之又少,这也造成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无趣,学不好数学的原因。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也逐渐认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实践于数学教学中。但由于认识时间短,德育与实际生活脱节,部分教师还存在着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教学方法单一、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德育渗透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融合德育的策略
1.深挖教材,融入德育。想要德育融入数学课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深挖其中的德育素材,搭建数学知识与德育之间的桥梁,从而将德育思想有机贯彻于数学课堂之中。首先是数学知识背景的德育渗透。小学数学课程中,很多背景知识涵盖了数学历史、数学家的奇闻趣事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从中进行德育渗透。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例题渗透德育。例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除了数学知识外,很多例题也蕴藏着爱运动、勤劳动等德育内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情,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下,提高学生的德育认知。同样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其中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中的例题1是关于学生最喜欢的运动调查,在完成例题教学后,教师可以趁势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并鼓励学生平时也要多运动,多锻炼,培养健康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促进自身德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联系生活,融入德育。数学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德育渗透不能局限于数学课堂中,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和加强。通过课内外的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使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综合与实践”涵盖了绿色出、北京五日游等内容,教师在教学新知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外出的绿色方式,如远距离可以乘坐动车、大巴,近距离可以乘坐公交车、共享单车等,尽量减少私家车出行,并让学生收集自家、身边邻居等的出行方式,结合所学的扇形统计图知识,绘制成图,并和同学对比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看看出行方式是否绿色环保,应当怎样改进等,真正将绿色出行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提高环保认知。
3.创新教法,融入德育。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进小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必要措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是比较机械式的直授式,单调的理论知识教学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创新教法刻不容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除了传统的粉笔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将知识以一种更鲜明、更形象、更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而且数学课本中蕴含的许多德育小故事可以通过动态的演示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己感受其中蕴藏的德育知识,印象也更加深刻。例如,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后面有“节约用水”的学习内容,因为考虑到学生是生活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而单靠教师的文字讲述,学生很难去感受缺水地区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西部或其他缺水干旱地区的视频,用活生生的实例让他们去感受、去体会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的不易,从而激起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4.创设情景,融入德育。良好的教学情景能够更快地让学生融入学习氛围,通过仿若真实的教学情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投入课堂,在一种真实的氛围下去体验、去学习、去感受,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加深对情景内容的感悟,从而实现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鲜明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有趣、情感丰富的德育情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德育感受,从内在真正去感受德育,进而转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观摩一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时,一位教师就创设了让学生合理利用人民币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规划、不铺张浪费的观念。该教师将班级设成商店一角,里面分成食品区、文具区和书店区,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纸币,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商店”购买自己所需,并记录每件物品所花的价钱,怎么找零等,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交易”中感受人民币,并养成节俭不浪费的金钱观。这样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言语讲授式来得更有趣、更高效,学生也更喜欢,从而实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德育内容融入在教学工作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