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平老中医治疗痰热型喉痹的经验举隅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曹娅 陈正平
[导读] 无锡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陈正平老先生,业医五十余载,临证治病求本、用药灵活。
    曹娅   陈正平 
  (利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江苏江阴214441)
  (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无锡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陈正平老先生,业医五十余载,临证治病求本、用药灵活。本人幸得陈正平老先生教诲,觉其在临证诊治喉科病症方面经验丰富,药效显著。现代中医教材定义喉痹,外因邪气侵犯或内因脏腑虚损,导致的以干、痒、痛、红、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咽部病变。陈师曰:喉痹乃宽泛之言,西医学急慢性咽炎及其他疾病反映出的咽部症状均可归为中医喉痹范畴。本文即对喉痹相关文献及陈老喉痹诊治经验作一概括。
  【关键字】喉痹;痰热型;经验
  现代中医教材定义喉痹,外因邪气侵犯或内因脏腑虚损,导致的以干、痒、痛、红、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咽部病变。本人幸得陈正平老先生教诲,觉其在临证诊治喉科病症方面经验丰富,药效显著。无锡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陈正平老先生,业医五十余载,临证治病求本、用药灵活。陈师曰:喉痹乃宽泛之言,西医学急慢性咽炎及其他疾病反映出的咽部症状均可归为中医喉痹范畴。本文即对喉痹相关文献及陈老喉痹诊治经验作一概括,以供大家参考。
  一、喉痹中医沿革
  “喉痹”首见于《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素问·阴阳别论》)。“咽”与“喉”乃现代解剖中的不同部位,古代中医亦对此进行明确区分。《内经》中的“咽、咽喉”指现代之“咽”,《内经》中的“喉、喉咙”之现代之“喉”[1]。因此,古代喉痹病位主要指现代解剖中的“喉”,而非“咽”[2]。《张氏医通》在《内经》基础上有云:“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而天气闭塞也;咽喉不能纳睡与食,而地气闭塞也”。因此,中医认为“咽”乃水谷之通道,而“喉”乃气之通道。
  汉代张仲景认为喉痹当以痛为主症,治喉痹当治痛。隋代巢元方认为喉痹可为危急重症,喉痹者当气机运行失畅、水谷摄纳障碍,重者“七八日不治则死”。《圣济总录》中“急喉痹”可归为此类。唐代孙思邈则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指出方药及针灸之法治疗喉痹并首见“卒喉痹”、“伤寒喉痹”两个病症。金元医家认识喉痹有所差异[3]:刘完素、张从正将喉痹责于“火”,而朱丹溪之《丹溪心法》中指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中医喉科发展当自清代兴起,概因当时喉症流行、瘟疫(白喉、烂喉痧等)频发有关,自此形成独立喉科[4]。
  二、陈老喉痹经验分析
  陈老认识喉痹与朱丹溪有共通之处,皆曰之病机多为“痰热”为主,此时痰热型喉痹的治疗当以化痰清热、利咽散结为主调。此外,风、湿、热、毒皆能致喉痹,临证亦当辨证而治之。陈老认为痰之所凑,有痰热、痰湿、痰气之弊。无论“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雍阻于喉,均能够导致症状反复、迁延难愈。痰热型喉痹分急性喉痹和慢性喉痹。急性喉痹当肺胃热盛、灼津化痰,痰热犯喉而致。

急性喉痹患者临床表现为咽部灼热干燥,咽痛咽肿明显,痰黄、粘稠,时常伴有头痛、发热。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慢喉痹患者更应考虑“痰”邪,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久病当责之于痰。患者临床表现为咽部鲜红或暗红,咽痛及咽肿胀不明显,有痰或无痰,咽干少津,却不欲饮水。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古人以痰治喉痹,有豁痰、化痰、吐痰之法,所谓“喉症无疾不治”(《嵩崖尊生书》)。陈老治疗痰热型喉痹,擅用桔梗汤、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汤等方,常用药物有瓜蒌、桔梗、竹茹、枳实、枳壳、前胡、陈皮等。认为“痰祛热解,其症自愈”。陈老认为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症状的改善及改变,一旦变证即需变治,不可一方到底。特别是一些祛痰热之苦寒之药,久服当伤其脾胃、败其正气,故临证用药,当收即收。此外,部分痰热型患者平日喜食辛辣刺激之品,在治疗过程中需告知饮食清淡,可多饮水及食用果蔬[5]。陈老在辨治痰热型喉痹时可谓辨证明确、用药细微。
  三、病案举隅
  病案一:
  黄某,女,51岁,2017年04月28日初诊。病历摘要:咽红,偶咳,伴胃脘部不适,无腹痛腹泻,无呕吐,伴有寐差,舌红苔黄,脉数。病因病机:痰热相搏,阻于咽喉及肺络。中医诊断:喉痹,痰热型。治法:清热、化痰、和中。方用:二陈汤合温胆汤加减。药用:马勃10g 猪苓10g 茯苓20g 灵芝10g 姜半夏10g 炒枳壳10g 姜竹茹10g 陈皮10g 浙贝母15g 郁金10g 远志6g 橘红10g 生苡仁20g 鱼腥草10g。10贴(颗粒剂),温水冲服,一天两次。10贴服用完毕,病瘥。
  按:陈师认为,痰热阻于肺胃,须防温燥太过;半夏镇咳,不宜久用;舌红苔黄,热象较显,方中增加清化之力。另外,远志在此方中作为安神、祛痰药,用量宜轻,其剂量大时易引起胃部不适,可谓之“恶心型祛痰药”。
  病案二:
  方某,男,28岁,2018年05月29日初诊。病历摘要:咳嗽反复发作,咽红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患者既往干咳反复发作数年。病因病机:痰饮阻肺、日久化热,复成新邪。中医诊断:喉痹,痰热型。治法:宣肺化痰、利咽止咳。方用:桔梗汤加减。药用:桔梗10g 甘草3g 玄参10g 防风10g 鱼腥草15g 金银花15g 连翘10g 牛蒡子10g 浙贝母10g 紫苑10g 绞股蓝15g 炒枳壳10g 前胡10g。10贴(颗粒剂),温水冲服,一天两次。10贴服用完毕复诊仍干咳,出现鼻塞。去紫苑,加桑白皮10g 马勃3g 北沙参10g,仍10剂,服用完毕,病瘥。
  按:陈师认为,痰热表蕴、肺失清肃,复成新邪,故宜清肃。该患者复又出现鼻塞等症皆因近期复感外邪而致,且干咳较多,故加桑白皮等药。
  参考文献:
  [1] 申琪, 刘大新. 喉痹概念的沿革及现代教材中喉痹的内涵[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4(16):48-50.
  [2] 袁艳丽. 喉痹病证的发展演变及其病名规范化探索[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3] 黄鑫梅, 沈延飞, 郑沙盟. 金元四大家对喉痹的辨证论治[J]. 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01):51-52.
  [4] 严桂芳. 喉痹证治理论与古方用药规律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5] 黄泽龙. 从痰论治慢喉痹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7(05):55-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