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21005
摘要:在城市这个“圣地”中,建筑是其记忆,它给人们一个延续、完整的故事;建筑是有生命的,它不是机器,不是工具,更不是城市棋盘上可任意摆布的棋子;建筑的灵性,就在于它是城市形象的代言,而其中美妙的标志建筑更为城市提供精气神。所以,围绕标志建筑的建造与设计、保护与管理是个城市命题。本文对标志建筑展现城市人文精神进行探讨。
关键词:标志建筑;城市;人文精神
一、建筑师如何从标志建筑中重塑对城市的敬畏
历史地看,中外城市标志性建筑颇为壮观的有:1929年落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乃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作;广州白天鹅宾馆是沙面小岛的靓丽风景,也因此成为1985年“世界第一流旅馆组织”的成员;始建于1954年的上海展览中心(原中苏友好大厦)是新中国上海建造的第一幢大型公建,以其中苏建筑文化特色,成为上海市民心中的骄傲标志;1916年建成赫尔辛基火车站不仅是20世纪初世界车站建筑的珍品,也是赫尔辛基城市扬名于世的标志;1973年建成的悉尼歌剧院,经历了17年坎坷建设历程,但它对澳大利亚乃至世界的标志性作用无与伦比,它演绎的形式非但未变,更用美观取胜并获永久价值的范例;1953年建成的联合国总部建筑群,是由15名国际著名建筑师合作设计的成果,这座20世纪早期板式高层建筑,以其特有感染力成为纽约乃至世界人民的地标;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在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和在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欢呼声中建成。在此之前,人类所建最高建筑是中世纪时期,高161m的德国乌姆教堂塔,而埃菲尔铁塔将这一高度推进到300多m。
但面对巴黎的新象征,数以万计的学者与市民呐喊“怪状的埃菲尔铁塔是对法国历史的威胁”。今天,“埃菲尔铁塔”标志性为什么能成为奇异建筑最终进入历史的正当案例,理由有许多,一方面认同它在历史上的纪念碑作用,更有着特殊的城市文化意义。标志性建筑本身应该是优秀建筑,其合理功能与先进的营造技术,丰富了其文化意涵。“埃菲尔铁塔”的胜利,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建筑思想上的胜利,是建筑告别“砖石时代”走向“钢结构”的人类进步之里程碑,它彰显了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标志性建筑在城市历史中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代表着怎样的城市价值观。
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度,但它们对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有特别的“地标特色”,基本上涉及多个门类,包括历史地标与风景地标等。对建筑地标的保护与传承,纽约走在美国诸城市的前列,如1965年便出台《城市地标法》,旨在对代表或反映城市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建筑的历史改建区、景观外貌和区域等,实现保护、完善和永久保存;这种保护体现在改建区、景观外貌和区域等城市的历史遗产、美学遗产及其文化遗产。如1981年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宣布纽约帝国大厦(1931年)为地标建筑,是因为它是一幢在世界建筑史上创造新高度的现代摩天楼(直至1971年世贸中心建成才首次超越它),其标志性不仅代表了30年代最新建造技术,还因其建筑立面夺目为纽约天际线创造艺术境界。
二、在地理环境外还有历史文化环境与人文精神环境
与其说中西方对历史建筑(一般指30-50年以上)保护传承与修复观的不一致性,不如说是中国建筑史忽略了“软”环境设计与省思。两院院士吴良镛早说过“建设大发展的道路早已不是就事论事了,不可就建筑而论建筑,建筑的改革必须从建筑与国家发展的高度给予审视,致力于多方面的开拓,促进学术思想上的进步。”张锦秋院士也就标志性建筑有过精辟论断,她总结了标志性建筑3个条件,即优良的选址、优良的环境、优良的设计,体现了尊重环境的宏观营造观。
朱光亚教授在分析中国建筑文化需要“基石”作用时说,重在倡导建筑学子要有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中国现有的200余所建筑院校,不少学校的建筑历史和理论课程空洞贫乏,甚至有被忽略的趋势,这样下去城市建设与发展何谈跨文化,不了解自身,更难懂得世界,其自以为是的建筑标志性作品难以诞生。对此,吴良镛院士还说“中国人居环境的发展离不开吾土吾民时代的创造,离不开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世界上不可能会有某种一成不变的理论……不可不再思索套用在我们建筑创作中,应该学会分辨,学会批判,但分辨和批判的前提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所有这些都说明,在肯定标志性建筑的贡献外,也要瞩目标志性建筑弄不好“反建筑”非理性的趋向。2013年程泰宁院士曾总结了“北上广”三大城市近20年的62幢标志建筑,其中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占31幢,这是中国建筑典型的“跨文化失语态”。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祖炎,通过结构设计创新研判了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要点,它是从结构设计视角对建筑创作的独到审视。当代建筑理论学家亚历山大•楚尼斯有句深刻的话:“我们的技术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先进和发达,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去屈从于对形式主义的幻想、好奇和迷恋……”。按照沈祖炎院士的观点要形成有历史感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至少要在如下方面做足文章,即一要提高本土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体现职业道德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品不为自己出名,要成为城市的标志;二要自觉将设计作品同相关专业配合好,如建筑师要与结构师共同创作;三要努力用自己的设计作品感染公众,为提升全社会建筑文化素养尽力;四要完善重大工程方案评价机制,建筑师应主动接受他专业的评介,旨在避免专业化缺陷,给未来城市与社会造成问题;五要为建筑师营造良好的创新设计环境,不仅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设计项目,还要充分为城市管理者讲清楚,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中“注册”的含义,因为其中包含着为国家承当历史、文化、科技之社会责任的义务与权利。
城市地标建筑不仅是城市文化内涵的符号,也因其感染力,在真实地定格城市文化创造时,在成为城市鲜活的文化载体时,促进城市文化旅游,成为城市文化振兴不可缺失的“硬件”。当代城市振兴理念中,尤其推崇创意型城市振兴方式,在这方面绝好的例子是1997年对外开放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它被业界称为传递着充满创造力的外观且有世界上最壮观的解构主义风格,《纽约客》的艺术评论家们将它描述为一个斗篷起伏状的神奇梦想之帆。对城市的贡献是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艺术魅力,它在减缓城市衰败时,为城市发展乃至整片区域创收。仅1997年10月至2014年12月就有超过700万游客参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且每年增加游客量接近10%,它之所以获得重磅炸弹式成功,靠的正是标志性建筑之文化力,成为全球振兴城市的绝佳例证。同时,它也为遗产的“活态”利用给出启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虽并非越古老越破旧的东西就越有价值,重在看它是否有不容小觑的历史与专业价值。当代社会遗留的废墟和荒废的遗迹却给了建筑师与艺术家发挥的空间,比起原封保留废墟,倒不如用现代前卫的方式去诠释时光与文化的底蕴,以实现“废墟美学主义”的活态利用。
结束语
每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反映建造者的文化诉求,更遵循时代的考量,更会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无论从城市更新的需求、还是城市创意设计的发展看,不同时代的标志建筑仅仅是城市的特色部分,而林林总总的城市“底色”与肌理是“母体”。我们必须为了城市的美好与繁荣,在厚植大量城市“底色”建筑根脉的基础上,发展经过优化且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所有这些努力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缘起,更是建筑表达城市创意的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1]中西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精神比较[J].陈雯雯.河南建材.2012(01).
[2]中西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特征之比较[J].刘沅.安徽建筑.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