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的城市建筑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19期   作者:皮冬萍
[导读] 长期以来,对于地下空间的讨论多见于市政工程和基础设施领域,在建筑学话题中则处于相对边缘化的状态
        摘要:长期以来,对于地下空间的讨论多见于市政工程和基础设施领域,在建筑学话题中则处于相对边缘化的状态。随普中国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管理逐渐走向精细化、复合化,城市地下空间的价值正在日益凸显。地上与地下空间不断融合,地下空间的公共性属性在不断增强,城市公共生活向地下空间不断延展,这决定了在地下空间的多学科讨论背景中,建筑学不仅不应缺席,而且还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并且,这对于拓宽建筑学的研究视角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期主题试图着重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城市的地下空间进行不同视角的考察和讨论,以期对今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地下空间;城市建筑;思考
        引言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这就是工程与建筑学的重要分水岭。建筑学探究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空间具有适合人的尺度以及符合人需求的空间特征。地下空间在发端之初就是为人而服务的,穴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庇护所。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建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走出穴居模式,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获得了充分的阳光、空气、水、舒适性以及安全性。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居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不断扩张。在这个背景下,地下空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既为城市解决了管道设施问题,又为城市提供了最佳的交通方式。在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空间为人类扩展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正如1991年《东京宣言》所言,19世纪是一个桥梁盛行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而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今天,地下空间如何能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造就更广阔的空间,对地下空间在建筑学意义上的认识、探索、引导与创新已经刻不容缓。
        1“地下空间学”概念的提出
        所谓“地下空间学”,是指将“地下空间”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规律、方法以及工程技术和环境艺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如前所述,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人类创造生存和发展所需空间环境的社会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和工程经验;尤其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不仅在开发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在学术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显著,因此,“地下空间学”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以及特定的现实背景。长久以来,人们从空间资源、建筑环境、城市规划、技术经济、法律法规、工程技术等多个角度、在多个方面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同时,也不断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向大范围、大规模、大深度和多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不断深入、广泛地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内在规律性以及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是地下空间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宗旨;而系统总结、整合集成各相关学科领域中有关地下空间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发挥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的优势,建立其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促进学科队伍、学科基地、学科项目、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的持续发展,促使地下空间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使之在指导地下空间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和管理实践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则是地下空间学提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所在,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本身也符合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2地下空间的城市建筑学思考
        2.1下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城市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在功能和形态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地下空间自身的形态与功能同样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部与下部不能相互脱节`其对应的关系显示了城市空间不断演变的客观规律。

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轴与城市发展轴相一致,这样的形态易于发展和组织.但当发展趋于饱和时.地下空间的形态变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一般来说城市通常相对于中心区呈多轴方向发展.城市也呈同心圆式扩展.地铁呈环状布局,城市地下空间整体形态则呈现多轴环状发展模式.城市受到特有的形态限制.地下轨道交通不仅是交通轴,而且是城市的发展轴.城市空间的形态与地下空间的形态不完全是单纯的从属关系。多轴放射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地面生态环境,并为城市的发展留有更大的余地.因此在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中应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地下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2.2地下空间建筑学研究
        (1)地下建筑基本特点;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比较研究;(2)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功能、空间、结构及环境的协调、互补与整合原理;(3)地下建筑功能原理;(4)地下建筑空间形态和布局、组合基本原理;(5)地下建筑环境生理-心理学原理;(6)地下建筑与区域地理和气候的关系;地下建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效益;(7)地下建筑空间物理环境、生理环境、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设计原理与环境质量评价;(8)地下建筑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原理;(9)地下建筑防灾安全设计原理和规范;(10)地下商场、商业街建筑设计原理和规范;(11)地下公路交通建筑(地下停车场、地下车行道、人行通道、过街道以及山体隧道、水下隧道等)设计原理和规范;(12)地下铁道建筑(包括地铁站和区间)设计原理和规范;(13)地下展览馆、博物馆建筑设计原理和规范;(14)地下办公建筑(包括科研建筑)设计原理和规范;(15)地下图书馆建筑设计原理和规范;(16)地下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和规范;(17)地下宾馆建筑设计原理和规范(18)地下建筑综合体设计原理和规范;(19)地下体育场馆设计原理和规范;(20)地下医院建筑设计原理和规范;(21)地下工业建筑(厂房车间、水电站等)设计原理和规范;(22)地下储库(包括物资库、食品库、水库、能源库、废物库等)设计原理和规范;(23)地下市政建筑(包括综合管线廊道)设计原理和规范;(24)地下物流设施设计原理和规范;(25)地下防护建筑(包括各类国防工程、人防工程等)设计原理和规范,等等。
        2.3地下空间历史学研究
        地下空间历史学是对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史实、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领域。其研究目的是全面系统地认识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变规律,吸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合理地把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趋势和前景。其主要研究内容如:(1)地下空间发展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2)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史纲和通史概论;(3)各主要历史时期地下空间发展研究;古代地下空间发展史;近现代地下空间发展史;当代地下空间发展史;(4)中国地下空间发展史;国外地下空间发展史;区域地下空间发展史;(5)地下空间分类史研究,如地下空间居住建筑史,地下储库发展史,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史;隧道发展史,地下防御工事发展史,地铁发展史,地下商业街发展史等;地下工程技术发展史等;(6)地下空间考古研究;地下空间利用的典型史实研究.
        结语
        中国人多地少,但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尚处在粗放阶段,而且空间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不高,地下空间建筑学的研究空间很大。如何引发人们对地下利用的关注,如何挖掘地下空间的价值,如何更大程度地发挥地下空间的优势,如何激发建筑师的兴趣、得到政府重视、吸引业主,需要多研究理论、多出作品、多进行价值挖掘。
        参考文献
        [1]朱大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基本规律初探[J].地下空间,2004,24(3):365-369.
        [2]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