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插建”住宅:一种城市更新的选项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19期   作者:吴峻
[导读] 文的目的在于探讨这一方法在中国城市更新中的意义和实践的可能性
        提要:一般来讲,城市中的“插建”住宅是一种在都市中心地区加强和丰富都市肌理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它在城市和建筑两种尺度上涉及到新的建筑体与周边城市肌理在空间与文脉上的关联。从二十世纪中期起,“插建”的概念已经被多数西方国家所接受并被实践于诸多城市之中,而在中国,这一概念鲜被提及并实践,尽管在城市中也时常看到这类建设基地的存在,但终究缺乏对此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这一方法在中国城市更新中的意义和实践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经过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和城市更新后,探讨如何保持历史、文化城市的地域特点与文脉延续,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城市“插建”这一理念的回顾与解析。第二是“插建”在部分欧美城市的实践。第三部分是对比分析中国城市更新的特点和“插建”作为一种建筑方法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插建  城市住宅  都市更新  文脉
       
        所谓“插建”住宅,指的是在已有的城市环境中,利用现存城市肌理中的间隙或过渡地带来营造居住空间的做法。通常这类地块位于一些具有历史沿革的城市肌理中,并随着历次城市更新的过程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形态。不同于大量的郊外新区,这类住宅的设计在提供居住功能之外,往往与周边的城市肌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并对城市文脉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插建”住宅的理念首先起源于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和西欧的工业国家,并被人们作为一种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有效方法而应用于诸多城市的住宅建设当中。这里首先简要介绍部分“插建”项目在欧美城市中的相关实践。
        在美国,从早期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的城市住宅因为缺乏足够的居住条件以及公共活动空间,逐渐被新的独立高层住宅所取代,但新的住宅形态在大幅改变传统城市肌理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陌生与情感上的疏离,特别是与城市传统文脉的割裂。于是,在上个世纪60到70年代,建筑界在质疑这种完全摧毁已有城市肌理的做法同时,开始在已有的传统城市形态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希望通过低层高密度的“插建”方式来营造新的城市住宅,同时保留与传统城市在空间形态上以及文脉上的关联。
        在欧洲大陆国家,虽然各国的住宅发展策略有所不同,但“插建”的项目依然被作为一种城市住宅的发展选项得到采纳和应用。法国的实践是在巴黎外围地区以更大的区域尺度进行的。而在荷兰,城市“插建”住宅则是利用城市中心原有工业建筑场地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新的住宅空间,很好地契合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并与城外的大型新住宅区开发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插建”住宅作为一种城市住宅的发展策略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各国政府开始反思大规模的城市住宅项目所带来的弊端以及对原有城市文脉的破坏,转而关注住宅发展与城市人文、生态的关联性,而“插建”这一概念正是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既能够提升城市居住水平,保持城市社区的原有平衡,又可以延续城市与社区的独特性与文化价值。最为关键的是,它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针对城市文脉的概念,这里希望重点加以说明。由于城市“插建”作为一种城市更新的手法,不可避免地与城市文脉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在探讨城市“插建”的具体策略与手法之前,有必要清晰地阐明“文脉主义”在城市“插建”这一理念中的意义所在。
        首先,文脉的概念并非是针对城市“插建”而提出的,它在整个城市更新、改造与发展中有着广泛的意义。这一概念最早由康奈尔大学的建筑教授Colin Rowe提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中心含义是将新的部分和谐地融入其周边环境。尽管这一概念被推行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或其它流派的人们进行过多种形式的解读,但是它的关键点在于“互动”。也就是新的部分与已有周边环境之间的关联与响应。在城市更新的都市建筑层面上,这种互动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二个方面,物质方面表现在形式、色彩与材料等建筑元素;精神方面更多地关注于认知性,文化识别以及城市特征的延续。
        一般来讲,在对待新的建筑与城市文脉的互动关系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对原有城市环境的继承,其二是在尊重已有的城市文脉的前提下进行新的创作。源自第一种态度的策略着重于物质层面,通过重复,再生等手法来展现与沿续已有城市的价值。这种策略在诸如巴黎这样的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品质的城市更新过程体现得尤其突出。第二种态度的重点在于根植于原有的城市文脉的创新。它既非简单地模仿城市的周边环境,也非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而是对城市精神和历史价值的再创造。
         基于对城市文脉和创作哲学的不同认知, 欧美国家的城市更新和建筑创作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设计策略和与手法。有理性主义者的类型学(typology)方法,Colin Rowe的城市拼贴(College City)和后现代主义者的历史主义手法(Historicalapproach)。尽管这些手法并存于不同城市地区的各种建筑项目中,其核心的议题仍然是围绕着继承和创新而展开的。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插建”住宅实践,尽管存在着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和文脉上的差异性,一些典型的创作方法和类型值得加以总结。
        首先是“插建”在不同场所和环境条件下的分类。从空间关系上讲,常见的有七种插入方式,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重点在于新的建筑与现存环境在空间上的互动,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其次是插入建筑的类型,在西方的实践中,常见的住宅建筑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联排式住宅(Row Housing),第二种是公寓楼(Apartment),第三种是独幢住宅(Detached House),第四种是住宅综合体(Residential Complex)。
        其次,“插建”的空间布局方式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从大量的“插建”住宅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可以归纳为联排的线性空间,在西方国家,联排式住宅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住宅形态。它的特点并非建筑本身,而在于从街道到后院,界定出了从公共到私密的完整的空间序列。在这类项目中,“插建”的重点在于通过建筑的手法填补线性空间中的空隙,同时重新塑造从公共到私密的空间关系。第二种是以院落为中心的空间,同样院落式的空间也是西方城市中常见的住宅类型,它通过建筑的围合关系来形成半公共性的中心空间,从而与周边住宅一起形成了一种小型的社区化聚合空间。在这类项目中,“插建”的关注点在于新的建筑体与公共街道的关系,也就是在延续街道立面特征的基础上,处理好院落与街道的联系,同时保持中心院落一定的私密性和空间上的围合感。第三种“插建”的空间形式被称为“内部的水平街道”,它可以被视为中心院落式的变种,在这里,原来的中心院落被一条由建筑围合的内部“步行街”所取代,并由此形成了半公共化的内部活动空间。第四种类型的“插建”项目被称为“空中垂直街区”,它可被视为第三种水平街道的空间立体化。这种方式的关键点在于,各个住宅单元由一个内部的公共交通空间所串联,同时这个交通空间本身形成了半公共的活动空间,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垂直的社区中心。这种形式的“插建”由Herman Hertzberger提出并在德国Kasei的住宅项目中得以实践。第五种类型是较大尺度的社区综合体。社区综合体的概念源自于“群居”和“共享”的理念,它意图将社区化的公共与半公共空间与个人的私密空间整合于一个建筑体之中。


        除了以上关于“插建”的场地以及建筑手法之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插建”在城市文脉上的认知与思考,它涉及到建筑的风格与细部。通过对相关文献与实践案例的研究,常见的关于“插建”的文脉思考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完全不考虑新的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联。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极低造价的项目中,这些项目仅仅能满足最低限度的功能,并使用很低廉的材料,以至于没有多余的投资来完成风格上的营造,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建筑师刻意摆脱现有周边环境的影响,希望以注入新的建筑意象来形成与现有环境的对比与共生。第二种情况被称为紧密型的文脉关联,这种情况下建筑师以尊重现存城市意象为主旨,对周边环境采取继承与借鉴的态度,并在新建筑的类型、高度、立面、色彩、材料以及细部等方向建立与周边建筑在视觉和空间上的密切关联。第三种情况可以被认作广义的文脉关联。这种情况下文脉关联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与周边环境在视觉或空间的关系,而是放眼于更大的都市、区域和文化背景的范畴,这正是战后被广泛争议的都市文脉主义的议题,包括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以及实验主义等流派的主张。理性主义者认为,这种新与旧的关联应当在城市的尺度上加以思考,而并非仅仅局限于个别建筑与周边的关系。他们以类型学的方法来浓缩传统城市的形成和元素,然后把这些形式应用于当代的城市环境中,从而建立一种类型式的内在联系。
        晚期现代主义者同样突破对个别建筑与周边的局限, 把关注点置于新建筑与都市的肌理形态的关系上,他们意图在空间和平面的几何关系上建立与周边城市肌理的关联,就如著名的美国建筑师Richard Meier所说:“新与旧的对话发生在类型与事件,公共与私密,以及历史与当下……实验主义者的文脉观点来自于他们对建筑本质意象的认识,即建筑是对场地的特定意义的物质化呈现。他们认为新的建筑应当完整地诠释其周边环境的意义并对周边做出贡献!同时新的建筑也为现存的城市肌理创造了新的内容,而并非仅仅解释了过去。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理论与实践发生在战后主要的欧美国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西方的城市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中国的城市发展和沿革有着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它也同样经历了城市发展与更新的过程。那么这种城市“插建”住宅的理念在中国又有着何种意义呢?这是我们在下文探讨的重点。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有所差异,导致城市格局与住宅形成存在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历史上的中国城市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同时反映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近代的中国城市是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围绕“现代化”的思路而展开的。同样,城市住宅的发展也随着城市的变迁呈现出了若干变化的阶段。回顾近代中国城市住宅的演变,可以发现从上个世纪初到七十年代是一个阶段。在这将近大半个世纪的过程中,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经济水平低下,导致城市住宅发展的阻滞。城市住宅基本上维持了原有的民居式形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十几年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各地的城市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城市住宅的变化特点在于大规模的更新和重建,大批的城市旧宅以街区的规模被拆除,并重建为现代化的城市住宅小区。同时随着城市的重新规划,交通系统的更新,以及城市用地的变化,城市住宅区的布局和建筑形态乃至城市肌理都发生了快速而巨大的变迁。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为中国城市住宅的彻底更新和“现代化”的阶段。
        2010年以后,各地城市住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中心区域与近郊原有住宅区以及新增用地上的住宅更新已经趋于饱和,转而向远郊和卫星城区发展。同时这一时期的城市住宅也从初期的住宅小区转变为追求更好居住条件与自然环境的住宅园区。这些住宅区无论从区域规划到建筑形成以及生活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在上述城市住宅的各个发展阶段中,“插建”作为一种城市住宅更新的理念几乎是缺席的,更谈不上得到充分实践。由于“插建”的概念是植根于文脉关联的基础之上,而中国城市更新的主导理念是“更新”与“重建”,因此就导致了“插建”住宅缺失了相对稳定的周边城市肌理。当然,在整个城市的更新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一些城市中心区域里的小型住宅地块的开发,从建筑设计的手法上讲他们也可以被视为“插建”的应用。但它们毕竟与“插建”作为基于城市文脉思考的城市理念有着很大的距离。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插建”可以在二个层面上加以理解,一个是功能意义上,另一个是文脉意义上的。功能意义上的“插建”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手法而存在,它仅仅反映出建筑在功能、空间形态以及周边交通与环境上的关联。从城市的尺度上看,这种关联更多地是满足整个城市的规划与对个别建筑的限定,而并非对城市肌理以及城市文化环境的思考。这样的“插建”在中国的城市中是确实存在的,乃至今日特别是在一些历史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中,这种城市中心区域的小型住宅“插建”项目依然存在。而第二种以城市文脉主义为基础的,以“改造”和“修复”为目的“插建”在中国四十年来的大规模城市更新中除了个别历史保护性项目之外基本无法看到。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城市更新的意图并非是对传统城市的恢复与重建,而是对传统城市的全面更新,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化城市结构,目的是在短时期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和城镇化的长远目标。
        通过对西方国家有关“插建”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以及对中国近代城市住宅发展过程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插建”作为一种城市局部更新和建筑设计的手法在中国的城市住宅更新中是存在的。一些“插建”项目的实践发生在一些城市中心区的小型地块上,它们弥合了城市中心肌理中的某些空缺,另一些“插建”项目则出现在某些局部街区的改造与升级过程中。这些项目在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层面上对完善已有街区的功能与提升城市居住容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作为城市文脉思考的“插建”项目仅仅存在于一些历史保护街区的重建与更新的项目中。由于存在历史价值的保护理念,这些项目在进行建筑居住功能设计的同时,更多地思考了城市文脉与街区文化特色方面的议题,从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插建”项目,但它们为数很少,往往仅被应用于特定的城市街区,并非作为大规模的城市住宅的更新手法。
        那么,我们应当看到虽然“插建”并非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主流手法,但是随着几十年来城市新的结构与肌理的形成,城市住宅区与街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同时,各个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理念也已经从仅仅扩展容量,转变为追求环境品质以及地方文化特色。而真正意义上的“插建”概念正是从保护城市文化价值的角度来实现城市和街区的文脉延续。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插建”这一概念应被更多的专业人士所认识并加以实践。
       
        参考文献

[1].Aldrich and Sandhu (ed.) (1995).Housing the Urban Poor: Policy & Practi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Zed Books.London and New Jersey. 1995

[2].Ball, Michael (1988). Housing and Social Change in Europe and the USA,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3].Burtenshaw, bateman and Ashworth (1981), The City in West Europe, John Wiley & Sons Ltd,  Chichester.

[4].heng Xiaoqing, (1997b). The Phenomenon and Origin: The Revival of Chinese Recent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The Architects No 74, Chinese Architectural Industry Press.

[5].Wan Jianguo, (1998). Up or Down: the Exploration of 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of Modern Urban Design. Architects.31 ,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and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Beijing.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