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监测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研究王守智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王守智
[导读] 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的临床价值。
    王守智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6661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19年收集的血液、尿液标本共计95例进行研究与回顾性分析,均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并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记录菌株分离情况及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情况。结果:95例标本共计检出菌株153株,包括革兰阳性菌80株、革兰阴性菌51株、其他22株;以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例,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相对较高,特别是氨苄西林、青霉素均能达到100%。结论: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积极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为临床抗生素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尽量减少耐药性抗生素的应用,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抗生素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菌株
  细菌产生抗药性后会出现抵抗药物的现象,造成药物效果逐渐降低,从而影响预后。通过对细菌抗药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涉及天然的耐药性与获得的耐药性,判断具体的原因类型,主要取决于细菌自身构成的染色体基因,若附带遗传性,还会持续出现耐药作用[1]。基于此,临床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需谨慎确定其剂量、方法,并重视微生物检验,才能尽量避免耐药性产生,或者减少多重耐药菌出现[2]。临床微生物检验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几年研究指出将细菌耐药性监测应用其中,可以提高用药合理性,尽可能减少耐药性菌株产生,同时提高抗生素应用效果,成为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次就细菌耐药性监测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19年收集的血液、尿液标本共计95例进行研究与回顾性分析,95例标本来自95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12~78岁,均值(45.8±10.6)岁。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样本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时均接受细菌耐药性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选择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先经常规细菌培养法培养菌株,并进行分离后鉴定,药敏试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菌株分离情况及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情况。
  1.4 数据分析
  研究数据录入EXCEL表格,便于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分析菌株检出情况
  95例标本共计检出菌株153株,包括革兰阳性菌80株、革兰阴性菌51株、其他22株,其中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5株、铜绿假单胞菌25株、大肠埃希菌18株等。


  2.2 分析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情况
  以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例,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对青霉素耐药27株、氧氟沙星耐药11株、氨苄西林耐药27株、头孢唑林耐药13株、环丙沙星耐药10株、头孢他啶耐药1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5株),对青霉素耐药35株、氧氟沙星耐药24株、氨苄西林耐药35株、头孢唑林耐药18株、环丙沙星耐药23株、头孢他啶耐药7株;铜绿假单胞菌(25株),对青霉素耐药24株、氧氟沙星耐药7株、氨苄西林耐药24株、头孢唑林耐药22株、环丙沙星耐药4株、头孢他啶耐药5株。
  3 讨论
  随着近几年抗生素药物应用不断增多,临床出现的耐药菌、多重耐药菌等也逐渐增多,为抗生素的应用提出了挑战。为了尽量减少细菌耐药性,规范医疗行为,确保抗生素合理应用,我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即《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基于此,医护人员应贯彻落实相关原则,各大医院也要充分重视临床微生物检验及耐药监测,不断提升病原菌监测水平,准确培养与鉴定微生物,持续改进抗生素应用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的需求。
  本次就我院收集的95例标本进行了临床微生物检验,同时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发现95例标本共计检出菌株153株,包括革兰阳性菌80株、革兰阴性菌51株、其他22株;以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例,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相对较高,特别是氨苄西林、青霉素均能达到100%。目前,各大医院临床研究与文献报道中看出,多重耐药菌不断出现,对其新特征的研究也是重点工作,对临床微生物检验、耐药性监测应高度重视。结合同类研究看出,外科患者因手术期间或住院期间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导致抗生素应用频率较高,更易出现耐药菌株,为此做好外科耐药菌株的检测十分必要[3]。为了尽量减少耐药菌株发生,笔者认为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应重点做好如下几点:第一,要求医院各个科室严格根据规定、标准完成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做好准确的记录,并及时上报耐药菌株情况,使得抗生素类药物应用更合理规范,从而控制细菌耐药性产生。第二,严格根据规定、操作标准执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并且准确培养细菌,监测耐药菌株并记录结果,将耐药性质、结果等及时告知送检科室与感染管理办公室,并规范相关信息[4]。第三,院内感染管理部门接收送检科室与实验室耐药报道后,完成核查与督导,根据要求处理,及时准确登记耐药信息,并努力贯彻相关制度,实际操作期间发现不足,及时整改与弥补。
  综上所述,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积极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为临床抗生素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尽量减少耐药性抗生素的应用,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刘政军.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8):236-237.
  [2]黄小华,郎中志.临床微生物检验及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分析[J].家庭医药,2019,17(8):217-218.
  [3]刘建铃,陈月恩.对细菌耐药性监测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J].糖尿病天地,2019,16(9):164.
  [4]黄剑芳.细菌耐药性监测用于微生物检验的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1):68-70.?
  作者简介:王守智,男,(1987年9月)出生,云南楚雄人,本科,讲师,汉族,研究方向:药学专业、临床药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