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检查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赵腾跃 邓刚 王智山
[导读] 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检查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赵腾跃  邓刚  王智山
  
  (63650部队医院;新疆8417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检查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病例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在确诊结果中,阳性和阴性分别为65例、15例,其占比分别为81.25%、18.75%。在CT检查中,阳性和阴性分别为60例、20例,其占比分别为75.00%、25.00%。在核磁共振检查中,阳性和阴性分别为68例、12例, 其占比分别为85.00%、15.00%;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结果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明显高于CT检查方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核磁共振检查的实施,对于诊断肩袖损伤患者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检查诊断的准确性,其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核磁共振检查;肩袖损伤;诊断价值
  在维持关节盂和肱骨头方面,肩袖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属于关节支点,可以对肱骨头向关节盂的靠近进行牵拉。一旦患者出现肩袖损伤,将会对患者的上肢伸展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务必采取准确的诊断方式。在临床肩袖损伤的诊断方面,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比较常见,对于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作为影像检查方式之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可以确保检查诊断结果的准确无误,尤其在肩袖损伤诊断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同时核磁共振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此选取80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核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主要选取80例肩袖损伤患者,分别实施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其中,男女分别为50例、30例,年龄为23~72岁,平均年龄为(48.44±12.28)岁。病程为1个月~3年,平均病程时间为(1.52±0.78)年。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影像学检查的耐受性明显。如果患者伴有认知能力异常等,应予以排除。
  1.2方法
  在CT检查中,取患者仰卧位,全面扫描患肢,对患者患侧保持内旋状态予以协助,全面探查患者的肩袖、肱骨头等位置,在扫描过程中,应使CT仪器探头垂直得到保障。而在核磁共振检查中,重点检查患者患侧肩关节,取患者仰卧位,使患侧肩关节与检查中线检查保持一致【2】。
  1.3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当P<0.05,说明差异较大,在临床上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肩袖损伤患者不同检验诊断结果
  在确诊结果中,阳性和阴性分别为65例、15例,其占比分别为81.25%、18.75%。在CT检查中,阳性和阴性分别为60例、20例,其占比分别为75.00%、25.00%。在核磁共振检查中,阳性和阴性分别为68例、12例, 其占比分别为85.00%、15.00%。
  2.2肩袖损伤患者不同检验诊断准确性
  借助核磁共振检查,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等,明显高于CT检查方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上,肩袖损伤比较常见,与肩周炎症具有相似之处,其中,在发病人群中,中老年群体比较常见。在临床肩袖损伤检查过程中,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CT检查中,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操作便利性较高,而且可以有效控制扫描时间,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但是CT检查方式,其准确性有待提升,而且成像清晰度水平也难以保证,漏诊或误诊等现象难以避免。基于此,应加强核磁共振检查方式的应用,其准确性优势显著,可以将患者肩袖形态充分展示出来,准确判断其低信号腱连续性情况,一些患者的肩袖撕裂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很难导致整个肌腱撕裂的出现【3】。在肩袖损伤患者诊断过程中,核磁共振检查具有显著的实施效果,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同时,核磁共振检查具有无创伤性优势,其软组织分辨能力显著,可以使多方位成像得到保证。
  在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结果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明显高于CT检查方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核磁共振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优势。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借助核磁共振检查,对于诊断肩袖损伤患者具有极大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临床应用效果,给予诊断准确性强有力的保证,值得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闫明童,翟申浩,褚国庆,丛文斌,于腾波.肩袖肌腱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38(05):406-411.
  [2]周鹏.MRI优化组合序列在肩周炎与肩袖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05):143-146.
  [3]魏来,张晓东,禹铭杨,谷贵山,秦大明.小关节核磁共振在鉴别诊断老年冻结肩与肩袖损伤中的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08):1937-19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