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延误及其调整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19期   作者:耿智杰
[导读] 轨道交通的运输组织方案会受到车站、线路、信号设备与旅客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摘要:轨道交通的运输组织方案会受到车站、线路、信号设备与旅客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列车的日常运行会因旅客乘降、设备故障以及突发事件等原因产生延误。列车运行初始延误的发生具有随机性, 加之还有传播性, 将形成列车运行的连带延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列车运行间隔时间小、站间距离短、车站线路布置比较简单等特点, 一旦发生列车运行延误, 其传播的影响范围大、造成的能力损失严重。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延误;调整方法;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延误的产生及其传播影响对确定合理的运营组织方案、提高能力适应性以及运营可靠性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列车运行的延误, 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 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并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一、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延误
        轨道交通系统列车运行延误是在执行列车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造成列车进入区间( 车站)或在区间( 车站) 运行过程中偏离( 滞后) 计划运行轨迹的综合表现形式。运行延误的传播是指在前行列车发生初始延误的条件下, 引起后行列车或其自身的后效延误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列车运行图中运行线间或线群间缓冲时间不足或调整措施不当而引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列车运行延误及其传播除了具有轨道交通系统列车运行延误及其传播的基本特性以外, 还具有如下3 个特殊性: 1) 延误传播的直接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车站线路设置相对简单, 列车运行过程中几乎不具备列车越行条件, 一旦列车运行图确定后, 实际运营组织中列车运行顺序不会轻易改变, 因此列车运行延误将直接在列车间相互传播。2) 延误传播的快速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站间距离短、列车运行间隔小, 因此列车运行延误的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3) 延误传播的双向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车底折返在日常运营组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车底的套跑运用使得列车运行延误的传播具有双向性。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延误及其传播的上述特殊性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3 点:① 在没有备车的条件下, 当某一列车发生运行延误后, 列车运行延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列车运行图中的缓冲时间。运营组织中应合理地利用缓冲时间, 使运行延误的列车快跑, 尽快运行至正点。② 在有备车的条件下, 如果列车延误时间很长,严重影响了后行列车, 那么在设有备车的车站, 可以采用调用备车以减少延误的影响。同样, 一条线路上具有存入备车条件的车站都可同时存入备车, 这样系统发生延误后调整的灵活性会大为增强。显然, 备车的安排还将取决于车站辅助线路数量。③ 在发生较大列车故障的条件下, 为恢复正常的列车运行秩序, 常常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如停运部分列车、跨站停车等。这些方法不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综上所述, 应重点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运行图的缓冲时间、备车数量、辅助线数量对列车运行延误及其传播的影响。
        二、列车运行延误调整措施
        1.列车运行延误发生后,需及时调整列车运行计划,不仅要控制延误的传播,还要为乘客提供延误发生后的优化出行方案。列车运行延误调整就是列车调度问题,这是日常运营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列车运行组织中的关键环节,是一个实时性很强的优化问题。在有效的优化模型和算法基础上,结合完善的调度指挥系统,可以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和列车的运行效率。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采用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短时间的列车运行延误可以通过ATC 系统自动调整,长时间的列车运行延误则需要人工和计算机结合。在人工调整策略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始发站提前或停止发车、增加/压缩列车停站时间、组织列车跳站停车、扣车、停运列车、加开备车、设置列车运行等级等。

在列车自动调整方面,分别基于专家系统、多智能体理论给出了调整算法,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调整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基本类似。调整的目标函数主要从运营角度考虑,以尽快消除延误、恢复正常秩序为目的,主要考察指标有: 列车晚点时间最短、晚点列车数目最少、列车旅行时间间隔偏差最小、调整至正常计划所需时间尽量短及实施运行调整的范围要小。约束条件主要是满足列车停站时间约束、最小追踪间隔约束及发车时间约束。城市轨道交通的调整目标应该是维持列车高密度行车,保证一个比较稳定的发车间隔,考虑车辆周转来及时疏散人群,城轨交通恢复时刻表意义不大。国内既有的研究对乘客因素考虑较少。在网络化条件下,列车衔接延误对乘客造成的影响很大,当延误产生后,在整个轨道交通网络中会产生被延误客流。国外把该调整问题称为“延误管理问题”。该问题主要是考虑列车衔接延误,即发生延误后,接续列车是否应该等待延误列车,从而使衔接换乘成功。以全体乘客的延误时间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延误管理问题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认为优化模型没有考虑到延误管理实时性的特点,模型求解结果仅能提供参考,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吻合。他提出了简单规则下的调整方法,如: 延误发生后,在容许时间范围内衔接列车等待延误列车; 一旦延误发生,衔接列车不等待延误列车; 延误发生后,衔接列车始终等待延误列车。针对不同延误情况可采用一种简单的调整方法或几种简单的调整方法相结合,通过仿真实验发现,在线网中初始延误发生频率较高的情况下,采用简单调整方法的效果要好于优化模型计算的结果。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大规模延误后,调整措施也涉及与城市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衔接协调,需要强化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目前,虽然单线情况下已经有比较系统的列车运行延误调整方法,但在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下,不同线路间、不同交通方式间的系统协调还有待深入。
        2.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化速度的加快,网络化运营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网络化条件下列车运行延误的影响正在扩大。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总结,结合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新特点,以下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1) 网络化列车运行延误传播规律研究。单线情况下列车运行延误传播规律在既有研究中已经较为成熟,网络化条件下由于列车运行延误在不同线路之间进行传播,需要了解列车运行延误传播的新特点,了解延误在线路间是如何具体影响的,系统地归纳线路间的传播规律,分析列车运行延误在线网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同时可以根据网络的不同形式,对线路、节点在列车运行延误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类、排序,分析网络中容易造成列车运行延误的薄弱环节。2) 列车运行延误传播规律与客流规律的一体化研究。列车运行延误会造成某一车站乘客人数的激增,形成客流高峰,尤其是网络化条件下,换乘站的客流量大,一旦发生延误,由于乘客出行路径选择的多样性使客流产生波动。分析客流与列车延误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列车运行延误进行分类,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列车运行延误对于线网客流分布的影响。3) 网络化列车运行延误调整模型与算法研究。目前,在国内的研究中优化目标主要考虑了运营方面的影响,对乘客关注较少。应当建立同时考虑旅客延误时间最少和列车运行计划干扰最少两个角度的优化模型,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以人为本的优化理念。
        结束语:城市轨道交通是全封闭、大客流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一旦发生列车运行延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上客流分布的变化必将带来换乘站客流的变化。行车调度部门和换乘站及时采取相应的客运组织措施以保证客运安全提供决策手段。
        参考文献:
        [1]徐知青, 吴强, 徐瑞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故障时的客流动态分布仿真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6(4):52 .
        [2]徐蕾, 庞志显.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行车组织分析[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7(5):42 .
        [3]邹伟中, 徐瑞华, 朱效洁, 等.轨道交通运营设施安全及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R] .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2018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