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平治疗“不寐”经验举隅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吴霞1 陈正平2
[导读] 陈正平先生是我师承的老师,乃江阴市澄江镇人,为主任中医师、无锡市名中医。从医五十余年,临证以见病知源、辨证准确著称。
    吴霞1 陈正平2
  (1江阴市中医骨伤医院 中医内科;2.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陈正平先生是我师承的老师,乃江阴市澄江镇人,为主任中医师、无锡市名中医。从医五十余年,临证以见病知源、辨证准确著称。陈老师钻研经典,博览群书,治学谦逊。对各家之说,历史分析,全面考虑,识其真要,取其精华,吸收各人特色为己用。人生七十古来稀,陈老师已逾七十高龄,本是享受天伦的时光,现为师承带教,并每日工作于一线,孜孜不倦、循循善诱。诊病精细入微、治学严谨求精、学术师古创新,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关键字】不寐;文献简析;经验
  陈正平主任中医师系无锡市名中医,为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五十余年,临证以见病知源、辨证准确著称,擅治脾胃病、妇科病、肝胆病及内伤杂病,对于肿瘤术后康复、慢性病及亚健康的调理等具有独到见解及治疗体会。主编出版《中医学研究与临床》、《朱少鸿医案》、《朱莘农医案》等多部著作。笔者有幸拜师学习,深得垂训,对其辨治“不寐”证经验体会尤深。不寐者久病常常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健忘等,影响身体健康及正常生活、工作质量,需予以重视。兹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一、“不寐”证文献简析
  不寐者“不得卧”、“目不瞑”(《内经》),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之故。然病因多样:《素问》谓之“胃不和则卧不安”,乃饮食不节所致;《沈氏尊生书· 不寐》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虚烦不眠”,乃情志失常之故;《景岳全书· 不寐》曰“劳倦、思虑太过者…所以不眠”,乃劳逸失调之由;此外久病体虚,房劳过度者,因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所累亦可致不寐。总结古今中医治疗不寐病证,不外乎内治、外治之法,加以条畅情志,对于不寐患者均有一定效用。各方医家临证治疗不寐有从肝论治者[1]、有从火论治者[2]、有平调阴阳论治者[3]、有从痰论治者[4]等等,虽治法不一,但殊途同归,概辨证用药也。而诸位医家均有提及心神调养在不寐证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心藏神,主血脉”,若神静则寐安、若神动则寐寤。诸药之中配以清心、养心、宁心之法,均能获得良效。
  二、陈师“不寐”证病因病位剖析
  陈师认为“不寐”与心、肝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辨证与气、火、痰、虚有关。“不寐”乃精神紊乱致使睡眠异常,《灵枢· 邪客》有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可见“不寐”与“心之功能异常”存在必然的直接联系。张介宾之《类经》有云“心为脏腑之主…五志唯心所使”、“五脏各有所属…则无不从心而发”。陈师以为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则思维清晰、精神振奋,若功能异常则致不寐多梦,甚则心神不宁、谵妄等表现。陈师认为不寐者气机不顺有之、脾胃失调有之、情志不畅有之,而此些病机均与肝之功能息息相关,因此“不寐”病位次于心者为肝。陈师告诫之,“不寐”证临床辨治多为辨气、辨火、辨痰、辨虚,且其间多有因果联系。其中,火扰神明而致不寐,属气、属火。气者,当肝气郁结之故。久郁可化火,气之余亦能生火。火者,有实之肝火及虚之相火。肝火者肝阳上亢之故,相火者阴虚火旺之故。

另外,痰扰神明而致不寐者,有痰湿阻气、有痰蒙心窍、有痰火扰心。气不顺、心不宁者可不寐。最后,虚者多为心血不足,患者常常久病亏虚或劳思过度引起,此在临床不难辨证。
  三、案例举隅
  病案一:
  张某,男,50岁,2019年04月20日就诊,症状:心烦不寐气躁,时有胸闷嗳气,伴口苦、口干,头痛,目眩,难以入眠且寐而不酣,咳嗽咳痰,时有腰酸、潮热盗汗,纳差,时有便溏,舌红苔黄,脉滑数。药用:茯神10g 郁金10g 丹参10g 苍术10g 山药10g 苡仁10g 绞股蓝10g 女贞子10g 潼蒺藜10g 牛膝10g 麦冬10g 黄连3g 远志6g 知母10g 百合10g。共1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逾10日复诊,寐安。
  按语:陈师认为应以痰热扰心为主证,患者时有腰酸、潮热盗汗,乃肝肾阴虚内热的表现。纳差、时有便溏,乃脾胃虚弱的表现。全方为经验用药,虽以痰热扰心为主证,但纵观全方并无化痰、祛痰之要药,却以健益脾胃(苍术、山药、茯神)、补养肝肾(女贞子、潼蒺藜、牛膝)为主。配以清心养阴之麦冬、百合,清心凉血之郁金、丹参,清热泻火之黄连、知母,而化痰之效仅绞股蓝、远志二味,且非主要功用。分析原因,概陈师以为治病当求本之故。若见咳止咳、见痰祛痰,则仅停留于表面,未看清疾病的本质。当以健益脾胃、补养肝肾为治疗关键,到时痰咳自解。黄连3g此处用药颇具深意,首先仅用3g乃防止苦寒败胃之弊,其次该药除了清热泻火,还有调和肝胃之功效,可将诸多补益药物直接或间接地融为一体,发挥效用。另外,黄连为治心烦呕痞要药,心中烦闷患者略加此药可得奇效,可宁心安神以助安眠。
  病案二:
  夏某,男,78岁,2017年04月27日就诊。症状:不寐,急躁易怒,伴有头昏,扁桃体肿大,走路易喘,苔黄厚腻,脉弦数。有脑梗塞病史7年余。辨证:不寐,肝阳上亢证。方用:天麻钩藤饮合四物汤加减。药用:石决明30g 天麻6g 炒白前10g 钩藤10g 鸡血藤15g 首乌藤15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熟地10g 丹参10g 牛膝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茯苓10g。共1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逾10日复诊,寐安。
  按语:该患者高龄,肝肾已亏、肝阳偏亢,扰动神明而不寐;气血亏虚、运行失畅,神明失养而不寐。此乃本虚标实之证,平抑肝阳、补益肝肾、补血活血为治疗的主基调。由于患者无明显化热表现,故陈师以天麻钩藤饮去清热之药,并辅以四物汤活血养血。方药中既用四物又加丹参,笔者思忖虽“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但主要体现在补血活血之上,且“四物”重在补血而“丹参”重在活血。另外此处治疗不寐,需用“四物”熟地之补肾滋阴、白芍之平肝敛阴,需用“丹参”之清心安神。故此陈师“四物”、“丹参”合用,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 张冰怡, 刘春玲. 唐蜀华教授从肝论治不寐临床经验[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02):122-125.
  [2] 王劭敏, 张兰. 从“火”论治消渴不寐[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 31(03):473-475.
  [3] 赵茜, 吴佳丽, 毕秋颖, 等. 从“平调阴阳”论治不寐经验浅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 28(13):96-97.
  [4] 李永红, 汪芗, 张俞, 等. 区别寒热从痰论治不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04):4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