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治疗小儿疝气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赵建军
[导读] 研究小儿疝气患儿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
    赵建军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卫生院;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疝气患儿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92例小儿疝气患儿,入院先后顺序分观察组(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对照组(传统疝修补术)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率及复发率低,P<0.05。结论: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能提高整体疗效。
  【关键词】小儿疝气;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
  
  临床常见小儿外科疾病是疝气,划分成先天性腹股沟疝及脐疝,低体重儿及早产儿内发病率较高,原因是鞘状突未打开或脐环扩大张开造成腹股沟疝或脐疝,具体表现为脐孔部位疼痛、存有包块及肿物等症状,部分患儿能自行痊愈,但≥1岁者不能自愈则实施外科手术,传统疝修补术存在创伤强、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缺陷,导致临床应用受限,因此韩立军,丁杞锋,黄炎林[1]学者认为,借助腹横纹小切口手术能提高疗效,便于促进病情早期康复。本研究分析小儿疝气患儿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研究时段是2018.1-2019.10,研究对象是我院接收的92例小儿疝气患儿,入院先后顺序分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女所占比例是26:20,年龄1-7岁,均值是(5.62±1.57)岁;病程3-23个月,均值(11.54±2.16)个月;左侧25例,右侧21例;对照组:男女所占比例是24:22,年龄1-8岁,均值(5.71±1.43)岁;病程4-25个月,均值是(11.68±2.31)个月;左侧23例,右侧23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①纳入标准:经临床确诊为小儿疝气者[2];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②排除标准:既往有复发疝及腹股沟手术史;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精神障碍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传统疝修补术,指导患儿选择平卧位+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将臀部适当垫高,待麻醉满意后在患侧腹股沟内侧上方1cm部位行平行切口3cm,按照先后顺序将腹外斜肌与腹股沟管切开,确保精索充分暴露后分离,将睾肌分离后在精索内明确疝囊部位,将其剥离至颈部处进行高位结扎,最后缝合伤口。
  观察组: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予以患儿平卧位+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将臀部抬高后在患侧腹股沟外环上中方1cm部位行平行切口2cm,沿着切口从外腹向精索深处将皮下组织逐层分开,对腹外斜肌及腹横膜分离,将腹膜剪开至腹腔,明确内环口后对其内环口游离,在颈部位置结扎后采用丝线双重贯穿缝合至腹膜壁层,确保内环口能在腹膜外扩置,止血后回归原处,依次缝合伤口即可[3]。
  1.3观察指标
  手术指标:测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统计两组发生切口感染、阴囊肿胀及腹胀腹痛的并发症。
  随访患者病情1年,统计疾病复发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2.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手术指标)(±s)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及复发率)[n/(%)],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观察组手术、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低,P<0.05(具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 讨论
  小儿疝气属于临床常见儿科外科病症,幼儿发育未完善造成腹壁组织功能及脐部缺陷较差,患儿受腹泻、哭闹、便秘及站立等因素影响导致腹腔压力增高,疝内容物进入腹腔导致腹腔扩大引起嵌顿,部分疝气能自愈,但长期嵌顿导致疝内容物增加,甚至坏死危及患儿身体健康,因此张鼎[4]学者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是结扎固定疝内容物,便于促进病情早期康复且改善预后。目前治疗小儿疝气是以传统疝修补术为主,通过缺损的周围组织修补缝合疝环口,便于促进病情早期康复,但该术式具有创伤强及并发症多等缺陷,造成腹壁活动受限引起疼痛感加剧,甚至引起炎症反应影响手术效果。
  有研究报道,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该病症患者能提高整体疗效,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及安全性高等优势,降低组织损伤且术后形成的瘢痕较小,基本不会对其他神经及组织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该术式无需提出精索及睾丸,减少修复层次且缩短手术时间,缓解术后疼痛感,术中切口方向与横纹方向平行,无需再次缝合。减少手术瘢痕且满足患儿及家属对美观程度的实际需求,减少术中组织分离,避免组织分离时损伤神经、血管及精索,预防术后发生感染或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因此给予小儿疝气患儿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创伤性较小,避免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且改善预后效果,避免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青睐。
  本研究观察组手术、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低,并发症率及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具统计学意义),说明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本病患儿能改善预后且减少术中出血量,说明本研究与陈鹏等[5]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小儿疝气患儿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能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降低并发症几率,预防疾病复发,临床应用较广泛。
  
  参考文献:
  [1]韩立军,丁杞锋,黄炎林.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3):49-51.
  [2]李江伟,任涛涛,李映峰.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4):91-92.
  [3]曹呈尧.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治疗小儿疝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02):310-311.
  [4]张鼎.腹横纹切口对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105-106.
  [5]陈鹏,钟信琼,陈芳.小切口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07):1107-1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