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的护理干预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石丹丹 谢俊
[导读] 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的护理办法和临床疗效。
    石丹丹 谢俊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620)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的护理办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虽则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病例选自2018年1月份-2019年6月份。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分别接受一般护理和优质护理,比较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到就诊时间、就诊到CT检查时间、检查到开始溶栓时间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劣势,两组数据比较存在临床参考价值和对比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实验组相比明显更低,护理满意度差异存在临床比较价值(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院内时间延误情况,同时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延误;优质护理
  目前急性脑梗死已经成为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1]。主要是由于脑供血中断所导致的患者出现脑组织坏死的疾病。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血管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血管闭塞或者是血管狭窄[2],此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因此如果没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静脉溶栓治疗[3]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救方式。如果在院内耽误的时间过多就会影响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选取合适并科学的护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次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情如下。
  1患者的资料及治疗方法
  1.1基础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两组患者的选取时间均在2018年1月份-2019年6月份间。两组患者均为经CT、MRI等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且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完整,对于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表示认可。在本次研究中将病例资料不完整或不配合治疗的患者不纳入调查。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4岁-78岁,中位年龄(59.5±2.4)岁;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2:18,患者的年龄分布在42岁-75岁,年龄平均值为(60.5±3.3)岁。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统计比较后发现差异不具有临床对比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实验组接受的优质护理,详情如下:(1)完善组织结构,成立优质护理小组,将科室主任、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均纳入小组中,对于延误时间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调查确定延误时间较为严重的时间节点,以此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2)改变就诊模式,完善患者入院就诊治疗的流程,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延误,同时对于疑似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患者,应通知主治医生赶往预见位置进行评估,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现送往CT室进行检查,再要求家属按照完成挂号、缴费等流程;在患者检查完成后要求有3名以上医护人员协助进行转运患者,告知抢救室做好抢救准备,减少溶栓时间;(3)加强培训,对护理人员的云业务水平定期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护理流程与职责,提高抢救效率。
  1.3分析、观察指标
  1.3.1对两组患者在入院到就诊时间、就诊到CT检查时间、检查到开始溶栓时间进行统计并进行对比。
  1.3.2提高我院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格对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评价,包含: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护理满意率=(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式
  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所有60例患者的延误时间等临床指标及护理满意率数据,其中生活质量评分用(n,%)表示,行卡方值检验;在入院到就诊时间、就诊到CT检查时间、检查到开始溶栓时间等指标用(士s)来进行表示,以T进行检验。当P<0.05,证明该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院内时间延误比较
  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入院到就诊时间、就诊到CT检查时间、检查到开始溶栓时间均明显低于实验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临床对比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人口逐渐趋向于老龄化。并且老年疾病患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4],在老年疾病中比较常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是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顾名思义其发病较急,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5-6]。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对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治疗的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质量效果同时能够减少院内时间延误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制定对应的溶栓治疗流程,对不规范的就诊模式进行改变,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了验证护理干预对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次选取我院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再一次说明此方法存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中应用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晓梅,冉晓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的护理干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1):25.
  [2]张瑞.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的护理干预价值体会[J].养生保健指南,2018(48):132.
  [3]徐立,王群,张笑平, 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2):257-260.
  [4]罗状英,刘少勇,肖彩霞, 等.绿色通道模式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对策[J].心理月刊,2018(3):238.
  [5]杜艳丽,陈霞,韩宗利.绿色通道模式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88-90.
  [6]许盈盈,叶励超,蔡乾坤.缩短院内延迟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MRS、NIHSS评分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6):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