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研究黎梅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黎梅
[导读] 研究肢体语言沟通对于小儿护理的作用与效果。
  
    黎梅
  (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研究肢体语言沟通对于小儿护理的作用与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2例患儿,纳入的时间段最开始由2017年3月直到2019年2月,把常规性护理的41例作为A组,把肢体语言沟通的41例作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在护理后,B组患儿总依从性对比A组患儿更优,具有十分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护理后,B组患儿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对比A组患儿更低,具有十分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对于小儿护理效果颇为显著,建议临床推崇使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小儿护理;效果
  
  前言
  在医院中,儿科较易出现护患纠纷,且其总投诉率也较高,婴幼儿会由于身体所出现的不适感、惧怕陌生环境等而引发许多负性情绪,部分甚至是会拒绝接受护理与治疗;加之婴幼儿自身的沟通、协作能力都不够理想,无法更为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体会,对各项护理与治疗得到顺利地实施都带来了相应的影响。有研究人员指出了,在增多与患儿间进行沟通后,能够提升其总依从性,所以,选取适宜的沟通方式十分关键[1]。文章纳入的时间段最开始由2017年3月直到2019年2月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2例患儿,现在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2例患儿,纳入的时间段最开始由2017年3月直到2019年2月,把常规性护理的41例作为A组,把肢体语言沟通的41例作为B组。A组性别:34例男患、7例女患;年龄:处于2岁-6岁之间,平均(4.33±0.36)岁。B组性别:35例男患、6例女患;年龄:处于3岁-7岁之间,平均(5.22±0.32)岁。经对比2组的基本资料后提示无差异性,可比较,P>0.05。
  1.2方式
  A组:施予常规性护理:给患儿给予更为舒适且适宜的住院条件,并对患儿及其亲属进行健康指导。
  B组:对患儿施予肢体语言沟通:
  (1)面部表情方面:在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应更为关注自己的形象,并更为科学地对自己的面部表情进行管理,保持好微笑与亲和、诚恳的态度,让患儿对护理人员更为信赖;在患儿出现哭闹的前提下,使用温和的言语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患儿会对各项护理与治疗更为协作与配合。
  (2)眼神沟通方面:护理人员应增加与患儿间的眼神沟通,在视线得到接触后,可以使患儿体会到更多的鼓励,诚恳、欣赏的眼神也可以增加亲和感。
  (3)认真倾听方面:护理人员应把语言沟通联合眼神沟通,激励患儿表述出自己所出现的不适感,护理人员对此认真聆听,并依据有关的情况,对患儿施予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开导,借助易懂的言语对患儿给予激励,并借助眼神沟通来提升患儿对抗疾病的自信心。
  (4)肢体接触方面:在进行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更为重视操作本身的娴熟与标准,随时观察患儿各类肢体动作,在其出现抵触感后,可以对患儿的头部进行抚摸,轻轻握住患儿的两手,轻拍患儿的背部,给予拥抱,进而促进患儿所出现的各类负性情绪最大限度地得到减轻。
  1.3观察指标
  评估对比2组患儿在护理后其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
  评估对比2组患儿在护理后其总依从性:完全接受:患儿能够自主配合所有操作,且没有出现各类负性情绪;部分接受:患儿能够自主配合部分操作,对部分操作出现抵触感,在亲属与护理人员进行干预后,才能够自主进行配合;部分抵触:患儿具有焦躁感、惧怕感,拒绝接受各项护理与治疗,在勉强配合结束后,情绪需要借助干预来进行调节;完全抵触:患儿具有焦躁感、惧怕感,且还出现了挣扎、哭闹,拒绝接受各项护理与治疗。
  1.4数据统计处理
  数据均以软件SPSS22.0处理,不良事件、总依从性为[例(%)],组间检验用χ2,P<0.05时有差异性。
  2.结果
  2.1比较2组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
  在护理后,B组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对比A组更低,具有十分显著性的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各项护理操作都具有相应的特殊性,较易引发护理风险,出现更多的护理不良事件,这是因为患儿在进行就诊期间,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不够理想,沟通具有相应的难度,对各项护理与治疗都带来了相应的影响。
  肢体语言沟通就是人们平时运用到且进行沟通的一种语言工具,处于某类既定的环境中,把想要通过语言所表述出来的意思借助自己的姿势、动作等给对方表述出来,特别是对于小儿护理而言,其对语言进行理解的能力不够理想,而借助各类更为简单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多护理人员与患儿间的高效性沟通[2]。在本次研究中,在护理后,B组患儿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对比A组患儿更低,B组患儿总依从性对比A组患儿更高,由此证实了,患儿对于肢体语言沟通所具有的总依从性较高,在这一前提下,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分析其原因,即:肢体语言沟通借助更为丰富的面部表情、眼神沟通、认真倾听、肢体接触等方面,可以使患儿体会到护理人员所给予的关怀、激励,更为信赖护理人员,并消除了抵触感、焦躁感、惧怕感等,最大限度地提升患儿自身的舒适感、安全感,增强患儿对各项护理与治疗的协作程度与配合程度,让各类护理操作都能够更为顺利地得到实施;在这一前提下,患儿亲属对于护理的总体满意度也就越优,可以减少护理总投诉率、各类护患纠纷的发生[3]。
  综上,肢体语言沟通对于小儿护理而言,能够在保障患儿舒适度的前提下,得到更为良好的护理效果,建议临床推崇使用。
  
  【参考文献】
  [1]薛莹,李华,古卓佳.抚触护理措施对肺炎新生儿智力指数与心理运动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0):115-118.
  [2]陈苏敏,庄一波.个体化综合护理对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肺炎临床疗效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11):110-112.
  [3]麻克宁,段颖杰,高蕾,等.危重患儿护理记录缺陷及质量控制对策[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9,26(4):310-312.
  
  作者简介:黎梅(1987.10—), 女,汉族,广西北流人,护师,大学本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