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的防渗漏施工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19期   作者:林一望
[导读] 随着建筑工程地下空间广泛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地下空间广泛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根据工程重要性和使用中对于防水的要求,现阶段,常见的建筑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等级均不低于一级,防水标准不允许出现渗水。地下防水工程质量强调“材料是基础,设计是前提,施工是关键”的原则,可见施工对于地下防水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地下工程防渗漏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下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
一、防渗漏技术的概述
        近年来,由于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防渗技术一直是建筑施工中最常运用的技术,建筑物在建成后,要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正常的使用时间里,不可避免的就要受到雨水、烈日等自然现象的侵蚀,因此,运用正确的防渗技术,对建筑物表面进行加固与堵塞,比如说在建筑物的表面涂上高分子化合物,以此来达到防渗的目的。防渗技术最常采用的处理方法是防渗墙和灌浆,在运用防渗墙的处理方法时,主要的要求就是渗透系数要低,造价也要低。它的成墙工艺有很多主要有深层搅拌法,锯槽机成墙法,射水法等等,这主要介绍这三种成墙方法。第一种,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土成墙法,这种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不会造成其他的污染,造价比较低,可用于多种土质。是将多钻头转动,使用一定的推力将钻杆和钻头向土层推进到设计的深度,然后提升再钻杆和钻头搅拌至孔口,在上述下钻提升过程中,通过灌浆泵将水泥浆由高压输浆管输进钻杆,经钻头喷入土体中,在钻进和提升的同时,原土与水泥浆混合,中间会形成由水泥土构成的防渗墙,这便形成了水泥土防渗墙。第二种方法是运用据槽法,这种方法质量比较好,功效很高,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土成墙法的弊端,就是在形成防渗墙的时候,可以连续成墙,而且还可以形成不同强度和不同抗渗指标的防渗墙。最后一种方法是射水法成墙工艺,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喷嘴,喷射出高速的水流来切割,以达到修饰孔壁的作用。这种方法一般比较适用于洪水等自然灾害过后的河堤加固工程。防渗技术另一种处理方法就是灌浆的处理方法,在灌浆方法中,又由高压喷射灌浆法,控制性灌浆法等等,高压喷射灌浆法根据地层的结构和不同的防渗要求,分为三种喷发,定喷,摆喷,旋喷三种,运用这种处理方法也可以达到防渗搭接,造价低,材料来源广的要求,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受地质条件的限制,不是很好控制喷射的范围,容易漏喷。控制性灌浆的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节约时间,造价成本也相对的较低,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灌浆工艺。
二、地下工程的防水体系
        为达到防水标准的要求,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要求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基于这个原则,现阶段常见的防水体系主要是迎水面防水层和钢筋混凝土自防水相结合的复合式防水体系。然而,通过对以往地下工程的渗漏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地下工程防水体系不能仅限于以上所描述的内容,同时,还应包括影响地下水渗透路径和水压力的外部环境,如:基坑回填土、基坑周边水文地质环境等对地下防水工程的影响。
三、地下工程渗漏的原因分析
        工程渗漏治理设计和施工遵循“以防为主,堵排结合,因地制宜,多道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对工程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地下工程渗漏问题按设防体系进行分类整理,引起渗漏的主要施工原因有,见表1:
表1地下工程渗漏施工分类

四、防渗漏技术措施
        1、保证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
为保证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应对以下问题重点关注:
①防水混凝土严格按设计要求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采用补偿收缩性混凝土,并加强混凝土的养护,使混凝土获得良好的抗渗性能和抗裂性能,尽可能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②保证迎水面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防止地下水沿钢筋渗入到结构内部。
③变形缝、后浇带、施工缝、管道根部等细部构造,均是防水工程最易出现渗漏的薄弱点,因此必须将表面疏松的骨料及浮浆清理干净,涂刷混凝土界面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并采取防漏浆措施。
④提高后浇带、变形缝处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养护周期(充分湿润养护4周),保证混凝土结构更加严密。
        2、保证防水层的施工质量
①做好防水层的基层处理,增强防水层与基层的粘接强度。
②在转角、变形缝、施工缝和穿墙管等部位按规范要求增铺加强层。
③防水层施工过程中保证搭接宽度和粘接密封性能,以提高防水层密封防水性能。
④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保护层的施工,防止其损坏。
⑤当保护层为细石混凝土时,为防止保护层伸缩变形破坏防水层,保护层与防水层之间要设置隔离层。
⑥由于防水层在耐久性上很难与主体结构相适应,随着建筑使用年限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已有地下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问题。
        3、保证多道设防施工思路
        出于成本及场地因素,地下结构与基坑支护面间的作业面宽度通常为1000mm左右,不便采用机械进行回填土的碾压。人工碾压工作量大、工期长。为避免基坑回填出现不均匀沉降,很多工程将灰土、素土回填变更为级配卵石回填,以达到提高效率、缩短工期的目的。选用级配卵石回填的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与“多道设防”的要求背道而驰。分层夯实的回填土一定程度延长了水的渗透路径,所以回填土作为构成防水体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保证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保证地下工程周围800mm范围内采用不含石块的灰土、粘土等进行回填。
        4、综合考虑水文环境的影响
        对于常见的地下工程,基坑四周进行支护的情况非常普遍。由于基坑支护的安全要求,支护面需满足相应的防、透水要求。随着地表水的不断渗流,致使地下工程周围的水压力逐步变大,一定程度上提高地下工程防水体系的防水要求。所以,为了保证地下水位的平衡,在进行基坑土方回填施工前,应通过在支护面开设引水孔的方式,以降低地下外墙水压力的作用。
        5、渗漏治理措施的前置
        基于迎水面防水效果好的特点,在牺牲少量成本的情况下,将渗漏治理措施前置,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加强对薄弱节点(施工缝、细部节点)的二次防水处理,有利于提高防水的可靠度。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地下防水体系出现渗流的原因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了相应的防渗漏技术措施。最后为保证地下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提高地下工程防水的施工质量有所帮助。
(1)地下工程防水施工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结构自防水的意义和重要性,确保主体结构这道最重要、最关键防线的施工质量。
(2)鉴于常见防水材料耐久性严重与建设设计使用年限不协调,施工过程中要积极推广应用耐久性好的防水材料。
(3)施工中要在“以防为主,堵排结合,因地制宜,多道设防,综合治理”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的环境和特点,切实做到多道设防,提高防水体系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JGJ/T212-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