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胡晓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胡晓
[导读] 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胡晓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血透室;四川江油621700)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试验组患者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6.0%,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护理满意度方面对比发现,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76.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把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中,能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
  肾脏功能出现问题的患者在临床上一般是通过血液透析的治疗方式来控制患者的疾病,采用血液透析能够帮助患者减轻肾脏的负担和压力[1],有效缓解患者肾脏的代谢情况,通过血液透析,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特别是尿毒症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以上患者在患病后期的时候,只能通过血液透析的方法将自身机体中产生的代谢物排出体外,进而使患者的生命得到维持[2],血液透析中护理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有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年龄在28-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6.8)岁,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是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在参加本次研究前有研究医生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本项目的内容及目的,患者均已知晓本次研究中的获益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参加研究前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一式两份,患者和研究医生一人一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等基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透析前、后体重的变化,关注患者有无透析失衡及超滤脱水发生。给予试验组患者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在本科室成立一个风险管理团队,于透析前、中以及透析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操作流程与规章制度,告知、签字、消毒制度,并进行监督管理,强化整个流程风险;提升整个护理人员在无菌意识及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对患者进行配血以及输血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每位患者标本以及血液需分别放置;对于需要进行内瘘穿刺和静脉插管患者,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避免插管位置感染、针头脱落的发生,对于传染病患者需要实行分机医治,并且需应用一次性透析工具。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自护能力,血糖指标变化)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体现在操作未无菌、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投诉及意外事件的发生,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6.0%,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采用半透膜原理,通过透析器和透析液,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及毒素等,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帮助患者维持体内酸碱以及电解质的平衡,整个过程可暂时或永久代替肾脏的工作,是治疗多种急慢性肾病患者的常用方法,临床应用率很高[4]。它的适应证有急性肾损伤;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或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及不易纠正的高钾血症;高钙血症、低钙血症及高磷血症;慢性肾衰竭合并难以纠正的贫血;尿毒症神经病变和脑病;尿毒症胸膜炎或心包炎;慢性肾衰竭合并严重营养不良;不能解释的器官功能障碍或全身状况下降;药物或毒物中毒。风险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后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入手,明确规定相关工作的具体步骤及细节[5],针对具体风险因素,经集体讨论确定具体应对措施,其干预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注重对护理管理效果进行总结并灵活调整,从本次研究可知,把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中,能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侠,郭萌,许俊,郭昭.质量控制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85例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09):88.
  [2]谌外华,罗芳.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08):147-148.
  [3]董保华.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1):162-163.
  [4]刘婷.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系统医学,2018,3(22):179-180+195.
  [5]王洪梅.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7):227-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