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发表时间:2020/1/8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6月总第170期   作者:陈晖华
[导读] 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沐浴人文情怀,让每一个学习的主体都能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幸福!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邓家乡中心完小 331800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工具性是“舟”,人文性是“水”,在人文精神传承的长河中,舟水共存。社会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语文课程标准》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同时也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沐浴人文情怀呢?
  一、阅读教学牵线,召唤人文情怀
  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上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每一篇课文都寓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审美意义及哲理。语言文字是外衣,思想哲理是灵魂。阅读教学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和影响。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更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借助语言文字这层外衣,深刻揭示课文中蕴含的情与理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点。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该细嚼的地方要反复体验感受、细嚼慢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更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这些文中的重点句子,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对破坏地球行为的愤怒之情就自然倾泻而出。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这种熏陶给予学生的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的滋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感受自然景观美,如《葡萄沟》的风情,《桂林山水》的神奇,《林海》的秀丽,《鸟的天堂》的奇异,《瀑布》的瑰丽壮观……来体会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还有像《童年的发现》、《鲁滨孙漂流记》、《鱼游到了纸上》等反映人物刻苦钻研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素养,借助这类文本,能对学生的人格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新教材中以主题单元的方式呈现的色彩美、声音美、星空美、季节美、想象美、家园美、和平美……这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教材,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学生引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美、形象美之中,学生将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当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智慧与情感齐飞,知性共灵性一色。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将受到一次次独特的人文关怀。”
  二、现实生活搭桥,唤醒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充当生活与学习的桥梁。我在执教《我“写”感恩》习作指导课中,先让学生动手搜集有关感恩故事的名言警句,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恩”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衣食无忧,普遍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一切都属于理所当然,从来不知父母工作劳动的艰辛,不懂得如何感恩与回报。因此,我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切入,唤醒学生心灵深处久违的感恩之情,让他们在习作过程中激活回忆、燃起热情,孕育爱心和责任感,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从事人文活动,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例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那些散发着美丽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发现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
  语文的独特在于它的底蕴与潜力,在于它的生动与回味,在于它的震撼与烙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启迪智慧、感悟心智、培养个性、陶冶情感、塑造人格的根本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沐浴人文情怀,让每一个学习的主体都能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幸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