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要因“心”施教 许涛

发表时间:2020/1/8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6月总第170期   作者:许涛
[导读] 实践中,我根据学生新的心理特征,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陈毅中学 271199
  有一次,在布置晚作业时,我随意说了一句,“明天大家把作业摆到桌面上,由同学们自由互批”。第二天上课时,就连班内的几个“作业难”都及时且书写工整地完成了作业。询问变化原因时,一名学生说“您让同学们自由互批作业,谁也不想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我突然意识到,时代变化,使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许多新的特征,如自尊心强、攀比心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教育心理学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新的内涵。
  实践中,我根据学生新的心理特征,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成果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自尊心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面子”,为满足学生“争面子”的心理需求,我搭建了班级学习成果展示平台。通过板书展示、学习笔记展示、口述展示、书面测试等方式,把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结果最大限度地在小组或全班内展示出来,这样“成果展示”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牢牢抓住了学生“善于表现、维护自尊”的心理,激发出了他们为展示好而努力学好的无穷动力。此外,我在班内还创建了“作业展示挂板”、”疑难寻解角“、“实践成果展台”等多种展示平台,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评比活动调动了学生的上进心理
  如今,“攀比之风”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受此影响,校园里的各种攀比现象也是日益盛行,这不仅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比一比、赛一赛、评一评”等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把学生日常的物质攀比心理转移到了学习攀比、进步攀比、精神攀比上来。学生的攀比心理得到了很好的疏导和迁移,从而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捆绑评价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都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对责任感的培养造成了巨大障碍。为此,我在教学中大力实施了小组教学,通过小组交流和相互帮助,引导学生逐渐打破了“自我壁垒”;通过小组捆绑式评价,把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转移到了“以小组为中心”上来,并逐步转移到了“以集体为中心”上来。这一措施对“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了有效迁移,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人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教学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新”心理特点的研究,做到“因‘心’施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