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决问题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既能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可以自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数形结合助力学生透析题意、逐句分析理清问题逻辑关系、相似题型做类比,皆为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相关数学技能。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更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数形结合助力学生透析题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形象理解优于文字理解,基于形象支撑,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事物本质。要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运用数形结合,教师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对题意快速理解,明确题中数量关系,进而正确解决问题[1]。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课本“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问题”的学习中,教师会采用数量描述及画图(画圈圈)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这种简单和直接的解题模式,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明白题意并解出答案。数形结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题中数量关系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以画圈圈的方式来使两个数量同样多,对低年级学生来讲,题目的难度变得简化易解,很明显看出两个相差的数量。此外,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采用不同的画法来解决该类型题,展示了学生多元化的思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当有了形的支撑,学生的思维会变的更加活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以至于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积极性都会取得极大提高。
二、逐句分析理清问题逻辑关系
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是学生解决问题时遇到的一大知识难点,题意理解不完全就很难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导致无法正确解答问题。
尤其是遇到描述复杂的问题时,如果学生不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在解答时会造成思路错乱[2]。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逐句分析,使学生清楚明白题目中的表述意思和数量间的关系。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教材中一道题:“有一堆糖,比20块多,比40块少。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可能有多少块糖?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题目描述文字较多,通读后学生对题中数量关系很难理清。此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逐句分析,通过分析第一句,可以确认糖的数量在20块和40块区间;第二句意思比较难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如有2个小朋友,则每人分2块,合计2×2=4(块),如有3个小朋友,则每人分3块,合计3×3=9(块)。分析到此处,学生会意识到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该问题,后面的问题学生自然可以独立完成。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理解问题意思和其中逻辑关系是关键点,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对问题逐句分析并做好标记,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有助于提高学生完成数学题目的效率和做题质量。
三、相似题型做类比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段的关系,对数学题目的辨别能力相对薄弱,有些题目已经解决过,再出现类似问题时仍然不会解决。区分题目的差异及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和比较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对题意理解透彻。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出现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一共有21盆花,送给幼儿园3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盆?第2个问题,一共有21盆花,送给幼儿园一些后还剩7盆,送给幼儿园多少盆?两个题目确有相似之处,但差异性要清楚了解。一些学生在解题时,不认真分析题意,看到部分相似点就同样用除法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两题进行比较,找出关键信息,合理运用计算技巧,学生在辨析中能充分理解两个问题间的差异和联系,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该年龄段学生性格特征,并结合实际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调整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引导学生逐句分析题目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结合数形教学,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策略进行探析。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由难变简,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和平.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27):97.
[2]孟庆平.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9(0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