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听松》由华彦钧(阿炳)作曲。1950年夏,由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录制,阿炳演奏。《听松》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从创作质量到艺术价值,《听松》丝毫不逊于《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情景交融、优美抒情的曲子。温馨而优雅,流畅而美妙。人们愿意欣赏她,容易记住它,而《听松》是拔剑而起,勇往直前,宣扬英雄主义的乐曲。
关键词:二胡曲;《听松》;演奏技巧
《听松》是一首音乐思维广阔、场景宏伟、气壮山河的乐曲。乐曲虽短,乐句也不复杂。但是,要想完成它需要超强的功力。尤其在弓法的力度变化上,在大力度的保持音上,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演奏《听松》首先要抓住雄壮和大气这两个基本点。
一、创作技法
在创作手法上,《听松》和《二泉映月》截然不同。《二泉映月》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场景和时间的跨度也长。《听松》是抓住一个瞬间,一个场景,以大写意的方式挥发开来。《二泉映月》表现的是“情”和“爱”;《听松》表现的是“激”和“愤”。在风格上,《二泉映月》是“缓”,《听松》是“急”;《二泉映月》是“文曲”,《听松》是“武曲”。
《听松》和《二泉映月》是阿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曲子。只是在夜深人静或阴天下雨的闲暇时间,阿炳才会拉给自己听。所以《二泉映月》才叫《依心曲》。每当阿炳卖艺回家,拉起这首曲子时,他就跳出了现实的苦难生活,立刻融入到一种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湖光山色、青天明月、潺潺溪水带着三月的桃花,流过阿炳的心田,驱散阿炳的烦闷和忧愁。每逢万籁俱寂、激情荡漾时,就能“听到松涛”之声——金戈铁马、勇往直前。一个音乐家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责任,随着《听松》散发出来。
在创作手法上《听松》是以特写的方式展开的,这一点和《二泉映月》完全不同。《听松》的主题是鲜明的:是呐喊、是战斗、是热情和欢乐的英雄主义精神。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有一种不怕艰难险阻、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力量。
二、作品结构
《听松》为三段体结构。乐曲一开始就以猛烈的冲力,坚实铿锵、激奋奔放的音调,一浪高过一浪的磅礴气势展开了全曲的乐思。
《听松》第一段旋律是战斗性的号角声,分解和弦式的旋律进行使乐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战斗气息:《听松》第二段旋律是不断应用切分的节奏音型,形成了不断推动旋律向前发展的动力。音调挺拔,旋律跌宕,气势逼人,扣人心弦。乐句的变奏展开,一环紧扣一环,全段旋律迸发的激情,有如昂然耸立、不畏风暴的青松,有如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洪流。
《听松》一曲气势宏伟,意境深刻,结构短小精干,艺术构思新颖独特。在当时黄色小调、舞场音乐风靡一时的江南城镇,《听松》的问世,更是难能可贵。如果说《二泉映月》、《寒春风曲》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愤交集的抒情音诗;那么《听松》则是热血沸腾、气势磅礴、波涛汹涌的一支战歌。如果说《二泉映月》、《寒春风曲》是对现实生活的怨诉和探求;那么《听松》则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以战斗的姿态对生活作出有力的回答。
它是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思想在艺术创造中的生动体现。
三、演奏风格
《听松》是一首音乐思维广阔、场面宏大、动静对比强烈、激烈与悲壮兼而有之的二胡独奏曲。在演奏风格上,刚强和大气占主导地位。
首先要在弓法的力度上有所突破,尤其是大力度的保持音。大力度的保持音本来就应该是二胡演奏上的大课题,没有大力度的保持音,是很难完成《听松》的演奏的。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很难。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8~11小节的头两拍、15小节的头两拍、47~51小节的头两拍,要轻、要静、要匀。音符间的间隔要适度,不要受节拍和时值的限制。首先自己要找到那种在夜晚的森林中万籁俱寂、安静得几乎让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听松》全体共分三大段。第一段从头至15小节;第二段是16~46小节;第三段从48小节至结尾。其他大部分版本分成5段,把头(1~7小节)和尾(60~67小节)剥离开来。这样的分法也是有道理的。
《听松》的重点是第二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序”,是准备。第三段是第二段的发展、延伸和深化。要想演奏好一个乐曲,首先要明确了解它的曲式结构,这对于揭示主题是绝对必要的。《听松》的结构是阿炳多年实践和总结的结果,是由他多年的心血凝练成的。
第二段是同一旋律的多次反复,用的是极普遍的民间的音乐语言,听起来好像是一个轻松愉快的旋律和场景。用的不是大起大落、大蹿大跳的句子,而是一首轻快的民歌似的句子来表现激烈矛盾的场景。这是很新奇、很精妙的。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标新立异,在于独具特色。在这方面阿炳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相同的音乐语言,由于演奏方法和节律的不同,所演义出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段虽然是多次的单旋律重复,但是每一次重复的分量和深度是不一样的,要耐心揣摩。
第三段从第45小节的后两拍开始直到结束,是两个平行的句子。这两句包含的情绪很复杂,含义很深。其中有对英雄气概的张扬,也有面对现实的怒吼和哀号。矛盾、无奈、信心和决心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震撼和惊异。这两个句子,弓法的开头不能强起,要弱起后很快地强起来,旋律进行中力度变化要大要快,揉弦最好用压揉法。要表现出刚烈和忧愤的情绪。
《听松》的第一节和结尾的两个小节,都是强起,而且要把“大力度”保持住,就是说,把你自身能作用到二胡上的最大力量施展开来;把二胡自身的所有“张力”和音响条件都调动起来。把二胡演奏到最响。而且把这种声音保持到底,这是必须做到的,也是最吃功夫、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演奏能力的。
总之,《听松》的写作渊源和写作动机和《二泉映月》一样,是作者长期积累和内心感受的结果。《二泉映月》显示的是“柔”的一面,《听松》所显示的是“刚”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也谈对《听松》的理解[J];人民音乐;1962年09期
[2]于景洋;浅谈二胡名作《听松》演奏和解释[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