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洪敏笑

发表时间:2020/1/9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作者:洪敏笑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借助音乐,使它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将音乐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还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操、情意态度、思想境界的发展,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真正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兰溪市汪高中心小学,浙江 兰溪 321106)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借助音乐,使它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将音乐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还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操、情意态度、思想境界的发展,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真正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让语文课的“此情此景”真正
成为“我情我景”。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好的文章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小学生的经历体验又相对较少,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学生就无法感受文章带来的美,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渗透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学科综合,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使之相辅相成,让孩子们的心中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课堂的“催化剂”,使语文课成为以语文为主线,多课程交叉的综合知识传授平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事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被贝多芬称为“人类精神的火花”的音乐,它也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其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容易理解和沟通的共同语言。音乐不仅能培养人的情感和感知、想象和思维,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音乐给人不同的感受,因此适当的时候,将语文教学与音乐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和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学习方法。
           一、音乐响起在动情导入之时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能够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的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
           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下课文的背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把学生带入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学习《我上学了》(教育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这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上学歌”,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的心情,上学前的准备等等。然后,让孩子自己唱唱这首歌,最后再通过唱歌去读小诗歌,从而轻松地认识里面的生字。这样就不仅能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记,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响起在思维点拨之时
           新课标的精神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以上课的时候最忌讳的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无事可做,无须动脑筋,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的潜力受抑制,自然不可能精神振奋地学习。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引入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触发他们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诱发他们探求问题的激情。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孩子们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情境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
           在授课过程中插播音乐,能让学生形象地把握情境。乐以怡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审美水平得以提高,最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假如此时恰当的把音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重点。
           三、音乐响起在动情感知之时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效果,教师常借助多种丰富的朗读方式。如:齐读、领读、分角色读、录音朗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读等,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为语文的教学及学生语感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在这些朗读方式中,我着力尝试将音乐元素运用到朗读教学中,形成了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在教学写景散文《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景,教师可先用幻灯显示出课文的插图,然后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想去漓江游玩一番吗?”并抓住契机创设情境:“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荡起双桨,尽情地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吧!大家坐好了吗?”接着安排两人划桨并随机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随着美妙的旋律,教师以导游身份范读课文。孩子们在此柔美的情境中,完全沉浸在了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至此,“身临其境”之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音乐和图画的介入,学生才兴致勃勃地朗读着课文,品尝着语境,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音乐响起在主题升华、意犹未尽之时
           在课堂的最后,当孩子们已经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果再运用音乐的语音、旋律、节奏,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产生通感,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并最终可以与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我想这时学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这样借助音乐既积累了语言,又深化了情感,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总之,音乐的渗透是为了更好地感受和表达文章所带来的美感,使语文教学的综合效果达到最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地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