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对历史课堂的冲击及应对

发表时间:2020/1/9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作者:周荣
[导读] 网络新媒体提供的快餐式的历史信息越来越冲击着历史课堂所发挥的教育作用。片段化、片面化,甚至虚假的信息极易使青少年形成片面的历史认知,而错误的历史观、民族和国家发展观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对这些信息,历史课堂应该辨伪求真、积极应对,坚守住历史教育的主阵地。
(玉溪师院附中,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网络新媒体提供的快餐式的历史信息越来越冲击着历史课堂所发挥的教育作用。片段化、片面化,甚至虚假的信息极易使青少年形成片面的历史认知,而错误的历史观、民族和国家发展观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对这些信息,历史课堂应该辨伪求真、积极应对,坚守住历史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新媒体;历史课堂;应对

 
          我省从2009年实行高中新课改便开始使用专题史教材,从多年实践的情况来看,这版教材对于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弊远大于利,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专题内容跳跃性太大,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史割裂,呈现出一种内容片段化、观点片面化的特征,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清晰的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难以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与此同时,教材过于强调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发展,忽视了历史主体——人的活动,使历史失去了最为鲜活的血肉,变得枯燥乏味。由此造成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书籍,却不喜欢历史课本。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为出发点的课程设计,到头来却使学科爱好者都寥寥无几。除此之外,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学校的历史教育越来越变成只为应试而服务的单纯历史教学,而与社会现实分离,教育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网络新媒体快速崛起,智能网络设备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来没有如此广泛、如此便捷。微博、微信、贴吧、论坛、聚合阅读……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集结成兴趣圈子进行广泛互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定制获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信息。而在这些网络信息中,历史轶事、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论等内容的信息由于其通俗性、生动性得以广泛传播。这些快餐式的信息要么内容简洁、描述生动,要么观点大胆、猎奇吸睛,使人们觉得它们比课本更客观、更真实,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比枯燥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在移动网络媒体大量普及的今天成为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由此出现了一种读网文,而不读书的局面。历史课堂教育主阵地的地位正在受到冲击。
          历史知识的普及原本是好事,但是,网络信息具有低成本、虚拟化、开放性、审查困难、真假难辨等特点。加上很多历史信息编辑者和发布者实际上并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术训练,也没有充分的知识积累,使很多的信息或者断章取义、或者张冠李戴、或者偏激片面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或者直接虚构作伪。一个人对过去的认知决定着他前行的方向。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接触到这样一些虚假、片面的信息,对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甚至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例如在网络上大肆传播的“皇汉史观”、“汉族中心主义”,衍生出了一整套荒谬的理论和谣言,所谓的“元清非中国论”、“元清殖民论”等等。这些理论和谣言将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和近现代国家混为一谈,用近现代文明标准去评价古代历史,否定了中国自古政治上的统一多民族格局和文化上的一体多元,继而可以否定当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实,甚至为民族分裂主义制造合理依据。这些理论和谣言对于15、16岁血气方刚、辨别能力不强、知识储备不足的青少年极具迷惑性,从而使他们形成狭隘、错误的历史发展观和民族关系观。它们甚至被很多学识不足的教师引用到了课堂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那么,面对这些伪历史和谣言信息的冲击,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作为担负教育使命的专业人员,我们一定要加强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课本,必须重视和加强史学阅读,努力做到密切关注史学的最新发展,追踪历史发展的动态,广泛汲取史学的研究资源,及时了解史学界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新观点、新论述、新材料、新资源。即使做不到博古通今,也必须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此外,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日渐加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课教师,除了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相当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到与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才能保证学科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强烈的信息意识,广而有质的信息知识和获取、辨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历史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一定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在当前情况下,学科成绩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追求,但是正本清源,学科教育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成绩的追求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有心人,去落实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渗透唯物主义史观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考证史料的方法;正确的民族关系观和国家发展观;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等。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就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引入多媒体材料,增强课堂生动性。“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成理性认识的发展。要想把学生拉回课堂,让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我们就必须通过一些方法手段,将一个内容同时呈现在学生的几个感官前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多媒体材料可以很轻易的帮我们实现这一点,而这也正是网络新媒体吸引青少年的地方。网络的发达可以给我们提供内容丰富充实、生动直观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料等教学素材和资源,帮助我们营造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增强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阵地才守得住。
          第四,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网络信息教育。
          引导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尤其是面对大量传播的伪历史和谣言时要有高度的警惕意识、文明的网络素养、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应对技能。一定要学会从信息来源是否权威、信息要素是否齐全、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三个方面进行辨别。而对于历史信息一定要学会从有无考证出处、有无编辑索引、有无责任底线三个角度辨伪求真。同时,原始史料是粉碎伪历史的利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查询史料,可以起到一击而破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历史课堂,面对新媒体的信息洪流,我们要加强自身学习,不能回避网络,而要直面网络、利用网络。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历史课堂,利用网络资源把历史课堂打造成为学生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学习圣地和粉碎历史虚假信息,渗透正确国家民族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