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问题探究

发表时间:2020/1/9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作者:胡蒋明
[导读] 法律素养是高校学生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调查分析表明,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在法律信仰、法律知识以及法律能力三个方面尤其欠缺。针对上述问题,对社会来说,要弘扬法治精神,尊崇法治信仰,营造和谐法治环境;对高校来说,要创新法制教育方法,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同时要加强法律实践活动,持续提升法律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湖北 孝感)
摘要:法律素养是高校学生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调查分析表明,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在法律信仰、法律知识以及法律能力三个方面尤其欠缺。针对上述问题,对社会来说,要弘扬法治精神,尊崇法治信仰,营造和谐法治环境;对高校来说,要创新法制教育方法,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同时要加强法律实践活动,持续提升法律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法治环境

 
           一、引言
           随着2012年“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新型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将互联网深度融合于传统各个行业,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出意味着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日常工作生活和网络技术已经深度融合,数字支付、共享单车等网络技术给人们吃穿住行带来巨大便利,人们从微信、抖音等聊天视频软件获取社交需求,从网易课堂、中国知网、百度文库获取知识,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人们生活。但是,网络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给高校学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非法校园贷、非法网络赌博、非法传销等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繁发生,无不令人触目惊心,让人深思。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问题
           一般来说,法律素养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个方面。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面临三个“缺乏”,缺乏基本的法律信仰、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缺乏基本的法律能力。
           (一)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法律理想信念。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法治观念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认同,法律意识明显强化,但大部分高校学生依旧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类信息,高校学生缺乏社会阅历,难以分辨真假,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散布谣言诋毁政府。社会上贪污腐败、司法不公的个别不良现象,擅自“翻墙”浏览境外网站获得的不实信息都容易对青年学生思想造成影响和冲击,扭曲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形成“权大于法”“钱大于法”的印象。
           (二)法律知识缺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思想开始呈现多元化,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随之变化,“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校园贷”等网络金融平台迎合了高校学生消费欲望。但是,有些学生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非法“网络校园贷”陷阱毫无防备,不知不觉就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对于借贷产生逾期会影响个人征信的不良后果知之甚少,也不清楚年利率与日利率之间的关系,对高利贷更是没有清晰的概念。高校学生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对于任何事物充满好奇,乐于体验社会生活,但思想单纯,缺乏社会阅历,这类群体往往容易被诈骗分子盯上,节假日、周末兼职过程中被骗的高校学生比比皆是。高校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缺乏,受骗金额小,他们事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想惩戒不法分子但是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导致一些简单的骗局频繁发生。
           (三)法律能力缺乏
           近年来随着法制社会建设,大学生对法律权利意识有所提高,但对维护自身权利的认识有所不够。高校学生出生于2000年左右,中国互联网正处于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的后期和第二次大浪潮的初期,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都诞生于这个时期,他们对互联网有天然亲近感、亲切感,若生活中遭受诈骗时转而上网寻求帮助,而不是告诉父母或身边的老师。当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选择逃避息事宁人,不敢走正当的司法程序保护自身合法诉求;当看到有人践踏法律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勇气去维护法律尊严,甚至自己明知故犯,触犯法律。有些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网络上热衷于评论热点时事,发表不良言论诋毁他人或相关政府部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殊不知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


           三、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提升策略
           (一)弘扬法治精神,尊崇法治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律素养的最高境界,是指人们在对法的认识、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对法律产生信任,并以法律作为个人行为准则。[3]大学生应该自觉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对法律充满敬畏之心。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法律元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培养学生的自律平等人格和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能力,培养学生达到懂法、守法、用法法制社会中的基本要求。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法治校园、法治社会的环境营造对提高学生法律信仰起到关键的作用。
           因此,首先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培根认为“一次不公正的判断(司法)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6],国家对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知法犯法必须零容忍;其次,健全校园法治环境,教师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依法治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法律信仰;最后,建设健康传媒环境,1967 年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论断,到现在的“第四权力”说[7],信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给高校学生价值观和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必要对网络信息加强审核监管,建设健康传媒环境。
           (二)创新法制教育方法,强化法律知识学习
           将法律课程与具体专业相结合,熟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对各大高校来说,应该充分利用校内人力资源,鼓励法律相关专业教师申请选修课,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针对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开设道路交通安全法,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开设环境保护法,任何专业学生可以开设知识产权法,可以邀请当地人民法院资深专家进校讲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
           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首先,思政教育和法律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清楚法治和德治之间的重要联系,碰到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懂得一个心理健康的公民必然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不做违法之事。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律教育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三)加强法律实践活动,持续提升法律能力
           法律能力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践行能力两个方面。法律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说教是不行的,必须经过法律的实践训练[3]。开办法律诊所:由学生社团和学校常设机构兼职承担这些职责,解答和指导学生就学、就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开展法庭观摩:高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现场,组织参观少管所、监狱、劳教所等活动;实施体验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节假日对城乡社会法律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开展以上这些法律实践活动,可使大学生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锻炼法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法律素养面临更多风险,对社会来说,要弘扬法治精神,尊崇法治信仰,营造和谐法治环境;对高校来说,要创新法制教育方法,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同时要加强法律实践活动,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为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太平.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p17,p122.
[2]刘俊强. 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p18
[3]周儒.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9):78-80.
[4]一大学生用“人肉搜索”解决问题 引发争论[EB/OL].http://news.163.com/08/1027/15/4P971
NA0000120GU.html.
[5]黄松有,梁玉霞.司法相关职务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23.
[6][英]培根;张造勋译.培根论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193.
[7]刘冬梅.注重发挥高校新闻传播媒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8]张跃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5):126-129.
[9]李洁.“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1):62-65.
[10]张迅雷.在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8(04):84-87.

作者简介:胡蒋明(1989-),男,湖北通城人,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光纤传感及其信号信息处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