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章主要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的主要特点和影响高层质量的表现,同时介绍了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最后提出了高层建筑全过程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高层建筑,影响因素,重点方面,对策
一、高层建筑施工的主要特点
(一)规模庞大,工期成本高
高层建筑体量大,建筑面积大,所以不得不投入较多资金,这一情况给建设单位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而资金压力的根本就是工期的成本高,因此,一旦工程延期就必然会增加投资成本,给投资收益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建筑基础的埋置很深,施工难度大,由于建筑结构稳定和开发地下空间的需要,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都比较深,施工存在很大的风险。
(三)作业空间狭小,工程施工组织难度高。
高层建筑是垂直向上伸展的建筑,这一特点决定了高层建筑的施工只能逐层向上进行,作业空间非常狭小,施工组织的难度非常高。
(四)工期长,冬雨季施工难以避免高层建筑体量大,施工周期长.因此,施工过程中冬雨季恶劣天气不可避免,特别是随着施工高度的增加,风大、降效、配合度高等都给结构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二、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具体要求
(一)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钻孔桩基技术。钻孔桩基技术是一项具有很强基础性的施工技术工作,因其桩基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和比较小的相邻之间的干扰和占地面积,因而在房屋建筑的基础施工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钻孔桩基来说,具有繁多的施工工程种类,具体来说诸如测量数据、操作机械、灌注混凝土以及加工钢筋等等,因而也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施工的具体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举例来说有钢筋的上浮、孔底出现较多的沉渣、过大的桩位偏差、夹泥、断桩等。
(二)钻孔桩基的成桩和工程设计的标准与要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补救工作的开展也十分的困难.不能单纯的通过事后的检测来对来判断问题。所以。每一小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应当加强,诸如施工前过程的准备、测量、成孔、清孔、钢筋笼、混凝土灌注及竣工验收等全程施工。这样才能够使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能够一次成桩。
三、高层建筑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一)科学高效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建筑工程的分部项目比较多,为了减短工期控制工程的进度,应整体熟悉了解施工图纸,依据已确定的工程结构特点和施工方案,依照施工方案逐一列出各个施工项目,尽量杜绝项目遗漏或重复,直接影响到工程对象的内容应纳入工程施工计划,分部项目.在工程施工顺序与时间上是互相交错叉开进行的,为了使工程进度安排内容简化,尽可能合并这些项目,以便突出关键线路。高效安排工程的施工顺序主要是根据技术规范确定的建设进度,并与施工组织合理结合,解决项目之间施工时问的衔接问题和先后过渡,保证在质量、数量、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时间完成高效的工程项目。
(二)对于材料的控制必须是整个过程的控制,应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控,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合理有效的使用,并减少材料损耗。材料的采购应依据施工合同上所要求的,购买经济合理的材料,材料的采购应根据“货比三家”的买卖原则。谁家的材料质量好,价格适中就买谁家的。
(三)做好管理以及施工人员的进修工作。高层建筑的施工离不开有水平的管理人员和实际施工人员,而这些人才恰恰是我们目前短缺的人才。我们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对管理以及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学习,才能使她们的工作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提出更有效的建议,做出更完善的方案,使高层建筑施工更加有效率更加高质量的得到完成。
(四)做好高层建筑的验收管理工作
在高层建筑完工进入验收阶段时,我们必须要对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进行详细的监测检验;做好高层建筑的验收工作。首先要保证高层建筑不存在墙体裂建、麻面问题、钢结构裸露问题以及建筑下沉等严重质量问题,其次是要保证不出现其他的质量问题,如果存在问题一定要责令及时整改,整改合格之后方可通过验收。
(五)对施工管理人员的控制
(1)要选择优秀、合适的管理人员,使施工人员可以在不影响工程工期、质量的前提下快速高效完成工作。
(2)应该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专业工种非常多,人员构成非常复杂,在这个队伍里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让企业得到员工的认同和支持,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按月、季的绩效考核评估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是非常有效的,需确保其公正性和公平性。
结束语
文章对我国当前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几种措施来对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相信在我国高层建筑相关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不断的促进我国高层建筑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万里,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的施工特点及技术分析[J],科技成果纵横,2015
[2]叶静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年6月下期
[3]林孝泉,关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