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1/10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5期   作者:韩亮1 梁攀2
[导读]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效果。

        (1宁夏吴忠市人民医院骨科  宁夏  吴忠  751100)
        (2宁夏吴忠市新区医院骨科  宁夏  吴忠  751100)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利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组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6%,对比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0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在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促进患者尽快愈合,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5-0080-01
        股骨粗隆间骨折需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固定治疗。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本文对两种手术方法下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总结两种手术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比组,50例/组。实验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6.33±10.67)岁,病程3~47小时,平均病程(30.27±16.73)小时。对比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6~87岁,平均年龄(75.37±11.63)岁,病程4~46小时,平均病程(31.35±14.65)小时。患者均排出心肾、肝脏功能异常、排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排出无法配合治疗或意识丧失患者,本次试验患者均排除存在非自愿参与实验者,排出未签署同意书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实验组利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组内固定手术治疗。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与治疗,并利用X线片观察骨折位置,利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手术麻醉,逐层切开患者的髋关节后外侧,并充分暴露股骨头后进行复位、止血治疗,确保复位效果的前提下,进行髋臼杯的置换,常规关闭手术创口,并进行术后引流,确保引流效果后,术后2日方可拔除引流管。
        内固定手术: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叮嘱患者俯卧位,帮助患者伸直健侧下肢,并进行屈髋、屈膝动作,确保患者下肢最大幅度外展,利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内固定治疗,固定效果满意后进行关闭缝合与常规引流。
        两组患者均在术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屈伸活动,术后7天在床上坐起,术后8周左右进行下床活动。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数*100%。痊愈:患者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未见不良反应;显效:患者骨折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生活不受影响;无效:患者骨折未有效愈合,甚至出现加重。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感染+复位移位+剧烈疼痛/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6%,对比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0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显著(P<0.05),见表。
        
                
        
        3.讨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非常常见的疾病类型,高龄患者的治疗压力较大,主要体现在患者年龄上升后骨折恢复能力下降,免疫功能衰退,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高龄患者的发病原因,多属于低能量撞击导致受伤,且同时存在的骨质疏松等合并症,造成患者骨折情况更加复杂[1]。治疗压力也随之增加。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老年患者高发疾病,高龄患者发病率占总体发病人数的0.3%左右。且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存在较多死亡、致残几率。我国临床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患者出现致残与死亡的原因,与其治疗过程中疾病症状无法得到迅速纠正有关,一些患者甚至在治疗后出现感染、复位移位等问题,并最终造成患者出现较差的预后效果。手术内固定治疗是目前林场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法,其中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无法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会增加患者治疗压力,对患者预后也有较大的影响[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几率也较高。大部分患者能够在手术治疗期间减少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假体稳定性更强,预后效果也随之提高。
        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严瑾,沈敏,苏春燕,成钊敏.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髋关节置换术和防旋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0):218-221.
        [2]韩冰,刘宏滨,张传开,孙燚炎,王和洪,赵日光,王颖.PFNA、锁定钢板、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04):379-3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