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跗骨窦入路与外侧扩大L入路跟骨骨折治疗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20/1/10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13期   作者:林伟明
[导读] 目的 探究经跗骨窦入路与外侧扩大L入路跟骨骨折治疗疗效。

林伟明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骨科  353000)
        摘要:目的 探究经跗骨窦入路与外侧扩大L入路跟骨骨折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跟骨骨折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接受经跗骨窦入路,对照组接受外侧扩大L入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时间(57.2±12.4)min、术中出血量(25.2±3.5)ml、骨折愈合时间(12.9±2.2)w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跟骨宽度(28.5±2.4)mm、跟骨高度(39.5±2.7)mm、Gissane角(118.9±9.6)度以及Bohler角(27.9±4.8)度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足功能优良率97.1%,对照组足功能优良率77.1%,P<0.05。④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几率2.9%,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几率20.0%,P<0.05。结论 与外侧扩大L入路方式比较,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骨折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外侧扩大L入路;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骨折
       
       
        临床上,跟骨骨折是发病率较高的足踝部骨折类型,约占足部骨折的60%以上[1]。跟骨骨折的致残率以及致畸率较高,该部位软组织比较少,治疗难度大且患者预后较差。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主要方式,传统外侧扩大L入路的术后并发症较高,边缘皮肤坏死率达14%[2].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骨折微创治疗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为探究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骨折治疗效果,本文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跟骨骨折患者7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与跟骨骨折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且具备切开复位手术指征[3]。②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类型,sandersII型以上。③患者年龄超过18岁。与此同时,排除手术不耐受者、陈旧或开放性骨折、sandersI型等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患者年龄在18-63岁之间,平均(47.9±5.2)岁,骨折分型:sandersII级8例,sandersIII级15例,sandersIV12例;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患者年龄在18-64岁之间,平均(48.6±5.4)岁,骨折分型:sandersII级10例,sandersIII级15例,sandersIV1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外侧扩大L入路,取患者健侧卧位,在外踝与跟腱之间至第5跖骨L型切口,将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全部切开,锐性分离外侧壁骨膜,将皮瓣、骨膜、肌腱鞘剥离,使用克氏针向上折弯针尾牵开,在直视环境下复位距关节,撬起塌陷的后关节面,侧方挤压跟骨,成功复位后钢板内固定,缝合、包扎。
        1.2.2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经跗骨窦入路,取患者健侧卧位,沿着Gissane作3-4cm切口,将跗骨窦周围的脂肪及血肿组织清除干净,剥离跟骨外侧面肌腱,将外侧关节囊切开,使用克氏针固定。克氏针穿过跟骨结节部位,并将其固定在跟骨内侧壁,将后距跟关节面、跟骨内侧壁撬拨复位,并使用克氏针固定。将跟骨力线以及高度成功复位后,侧方挤压跟骨。在c臂机透视环境下,观察跟骨复位情况,良好复位后进行骨膜下剥离,插入小钢板固定,缝合、加压包扎。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手术情况  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
        1.3.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  主要包括跟骨宽度、跟骨高度、Gissane角以及Bohler角[4]。
        1.3.3比较两组足功能情况  选择Maryland组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90-100分;良:75-89分;中:50-74分;差:低于50分[5]。
        1.3.4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主要包括切口皮肤坏死、切口肿胀疼痛、感染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57.2±12.4)min、术中出血量(25.2±3.5)ml、骨折愈合时间(12.9±2.2)w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跟骨宽度(28.5±2.4)mm、跟骨高度(39.5±2.7)mm、Gissane角(118.9±9.6)度以及Bohler角(27.9±4.8)度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3讨论
        随着交通事故的猛增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近年来,我国跟骨骨折发病率显著上升[6]。患者多为足跟着地导致的跟骨骨折,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传统切口复位L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技术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可,但是,该种手术方式的切口大、创伤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外侧扩大L入路方式的切口比较大,很容易导致切口皮肤坏死、疼痛、肿胀等问题,且术后愈合畸形比例较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7]。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微创手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其能有效恢复和提高患者跟骨关节面的稳定性,有效恢复Gissane角以及Bohler角功能,有利于术后患者早日开展功能锻炼。
        跟股沟(跟骨上面后距骨关节面前内方)和距骨沟(由内斜向前外侧,位于距骨跖骨中后跟骨关节面)共同组成跗骨窦,跗骨窦前方是跟距前关节以及中关节,后方是跟距后关节,鉴于跗骨窦自身的生理解剖特点,经跗骨窦入路方式能有效暴露并充分复位距下关节面。故而,经跗骨窦入路优势如下:第一,经跗骨窦入路方式能有效线路跟骨关节以及距下关节,能充分显示跟距关节面情况,能便于医师在直视环境下复位并固定骨折块,有利于Gissane角以及Bohler角恢复,手术固定效果良好,且复位比较方便。第二,经跗骨窦入路切口比较小,且对患者软组织的损伤比较小,术后疼痛、肿胀情况较轻。切口部位位置外踝尖下方1厘米-第4跖骨部位,一方面能避免腓骨肌力支持带损伤,一方面还能避免腓浅神经损伤。经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关键点如下:第一,恢复关节面。由于各种暴力等因素影响,患者后关节面极有可能粉碎并塌陷到跟骨体之中。故而,手术医师必须在直视环境下撬开后关节面骨折块,从而保证骨折面恢复平整,在使用克氏针固定;第二,内侧壁嵌插以及纠正移位等问题,沿着骨折间隙撬拨载距突,由外向内置入克氏针,并妥善固定。第三,及时矫正患者内翻畸形,及时恢复跟骨轴线。第四,及时恢复跟骨的宽度和长度。在牵引的同时,使用双手抱挤跟骨体,促进跟骨体恢复。但是,迄今为止,经跗骨窦入路方式尚未标准内固定方式,一般会选择螺钉、克氏针、钢板等固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手术情况、跟骨生理指标以及足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这与施忠民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8],提示经跗骨窦
        (下转第5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