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江苏 苏州 215006)
【摘要】目的:探究提高血液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具体实践方法。方法:以当前的刚入学血液临床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形势下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改进方法。结果:正确的科研选题是血液临床型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的关键,科研计划设计需要围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展开,导师要对实验步骤、论文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把关,加强师生沟通,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品德,同时导师要加强自身再教育。结论:血液科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常见血液病的临床诊疗操作规范、掌握常见血液疾病的诊疗流程、熟悉血液疾病的鉴别诊断、具备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善于基于临床问题设计科研课题的高层次血液学临床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血液;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5-0247-02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医学临床研究和诊疗水平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临床型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中日常临床医疗与实验室科学研究的矛盾,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看病及科研实践能力,许多高校及教学医院都在积极探索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期望培养高质量的优秀创新型人才。作为一线的指导老师,几年来指导了多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在此过程中积累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血液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临床诊疗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并重。目前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医疗教育体制下评价临床医学人才的重要指标。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病例资料的总结,还需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结合临床培养其全面的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系统的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
血液病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学科特点的临床学科。血液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低,治疗复杂,诊断依赖飞速发展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因而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血液专业知识。血液疾病的诊断与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和遗传学紧密联系,同时血液疾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也依赖于初诊时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另外血液病学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的优化,血液病的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CART治疗均取得飞速发展。血液学科的发展依赖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新形势下临床诊疗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并重对血液专业硕士研究生至关重要,血液专业硕士研究生只有学会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勤于思考、设计研究课题、制定缜密研究计划,日后才能更好的更新医学专业知识、践行医学先进诊疗技术,成长为合格的血液学专家。
2.目前血液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安排
对刚进入临床的血液专业硕士研究生,按规培制度要求,临床研究生必须临床轮转33个月,血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血液科轮转时间仅为3个月,学习时间很短,学习内容很多,研究生对血液疾病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深入,需要将书本知识和病人疾病特征相联系,提高诊疗水平。同时临床科研思路贫乏,不知从何处入手,并且研究生用于科研实践时间相对较少,影响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进行。这是所有血液临床型研究生面临的问题[1]。面对当下血液专业硕士研究生客观上科研训练相对弱化的现实,建议血液临床型研究生要静下心来,合理安排临床和科研工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基础科研的培训和实践。
3.正确的科研选题是血液临床型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的关键
项目的选题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这个科研项目是否具有研究价值,研究生能否进行下去。要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去研究。
围绕临床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建议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要与研究生反复交流沟通讨论感兴趣的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指导学生撰写综述和开题报告,研究计划要围绕33个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展开。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要充分考虑研究生进行临床工作的因素,比如先应用临床优势查找病例资料,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分析危险因素。然后从中找到有临床意义的因素再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讲座,导师要创造机会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大型学术会议,比如全国血液学年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等等,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临床最新研究进展,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凝炼科学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选题进行实验设计。逐渐熟悉科研流程,拓展科研思路。综上,正确的选题并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是血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的关键。
4.注重师生沟通,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品德
让研究生在临床科研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科研品质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实事求是是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品质,这是作为研究生导师首先要强调的。其次,建议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把握关键信息,临床电话随访病人需要考虑病人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注重沟通艺术,临床随访电话信息全科资源共享,不同的研究生对同一个病人资料反复电话随访会加重医患矛盾,增加家属反感。建议血液科专人管理资料库,定期补充随访信息。既保护病人也减轻研究生重复劳动。综上,加强师生交流,瞄准科研热点,制定科研计划,突破实验瓶颈,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书写。
5.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
科研实验平台是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孵化基地。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平台管理是研究生顺利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支撑。构建全开放的实验室公共平台。对血液不同亚专科方向的科研仪器、生物样本资源共享,研究生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导师应与课题相关的实验室沟通协调,为研究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室平台,提高学习效率,使研究生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灵活的进行科学研究。
建立完善的科研平台管理制度。实行科研平台准入制度,研究生进入平台前必须接受实验技术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研究生实验操作规范是实验平台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每位研究生在使用仪器前都要进行操作培训,掌握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6.加强导师自身的继续再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参加院内外相关和交叉学科的讲座,参加研究领域的重要的学术会议,比如全国血液学年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等,积极争取在大型会议上发言,阐述自己的临床和科研心得,勤于写作,努力在国际会议上积极投稿发言,撰写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同时对基层医生进行引领和培养。学校和教学医院应制定严格的研究生导师选拔方案,定期考核,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特别注重导师的师德和品行建设,导师的品行直接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综上,要培养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品行端正、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研究生,必须具备一支医学素养高、治学严谨、积极创新的导师队伍。
7.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首先研究生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凝炼科学问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选题的依据和国内外现状,选题的创新点和预期目标。研究计划和工作思路等等。在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要对论文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把关,对文字表达、论文书写格式进行认真修改达到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医院和科室应制定奖励政策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同时对导师也进行奖励。
【参考文献】
[1]许凤锐,江泽飞.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129-130.
[2]彭东红,黄英,舒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重庆医学,2017,46(15):215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