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 新农村建设探新知——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挂钩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   作者:赵思程 杨杰 曹珏
[导读]
        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  云南省玉溪市  653100
        自2006年以来,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与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乡小石桥村委会和峨山县大龙潭乡司城村委会先后结对,玉烟把开展扶贫、“四群”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派驻指导员开展工作,认真履行新农村建设挂钩帮扶职责,逐渐从资源的赞助为主,转移到共同研究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途径为主,帮助挂钩联系点找准自身发展的思路,树立了红塔的良好形象,探索出一些新的经验。
        授之以鱼:帮扶+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雨天红泥巴,晴天刮风沙。打个老南瓜,灰沙当盐巴。”这是2007年以前小石桥小学露天食堂吃饭时的景象。2007年后,由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捐助72万元完成学校食堂及住宿楼建设项目,从此学生们有了设施齐全、干净卫生的室内食堂和更好的住宿条件。随后,又为教师楼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稳定了教师队伍。
        实际上,自2006和2012年先后与小石桥和司城结对共建以来,玉溪卷烟厂已为两乡新农村建设投入各种资金260多万元,内容涉及乡村道路、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农家书屋、宣传栏、教育事业、“三农”服务、村党组织阵地建设等硬件设施的方方面面。在小石桥乡,2007年捐赠25万元修建小石桥村四组新农村道路及文化活动场所。2008年至2009年捐赠50万元修建小石桥中学运动场。2010年出资50万元建设乡农贸市场。2010年出资12万元为响水小学综合楼改造管网。2011年出资50万元为响水村建成党员活动室。在大龙潭,2012年已为大龙潭小学捐赠课桌椅100套及一批抗旱物资。随着调研的深入,还将加大帮扶力度。
        当然,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玉烟在共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止于停留在财物的帮扶上,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其“全国文明单位”的辐射作用,为共建工作注入更多的意义。时任厂长的夏开元、党委书记张建华、现任厂长马云参、党委书记陈俊松、集团副调研员乔正荣等领导多次赴联系点走访调研,与乡村两级干部深入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党组织间的联谊活动,增进了解,取长补短;通过捐资助学等活动发动玉烟职工献爱心,加深共建关系。在日积月累的点点滴滴中,春风化雨,把文明新风带到了乡村。
        “你们每次来的时候我心理都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把乡里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毕竟我们干部班子不是吃干饭的;一方面又希望把最丑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我们太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了。”大龙潭柏乡长在与玉烟调研组沟通的时候道出了实情。尽管我们都反复强调“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但共建的起点往往是从扶贫开始的,这恐怕是目前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共同现实。但是,新农村建设毕竟不是扶贫。
        授之以渔:公司+农户模式才是长久之计
        “田少石头多,气死小倮倮。”小石桥全乡面积70.4平方公里,农民人均耕地1.53亩。大龙潭乡全乡面积21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1.61亩。两个乡都是彝族乡,地处山区,耕地资源紧缺,自然条件恶劣,烤烟生产成为当地占绝对比例的经济支柱。小石桥乡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9568亩,完成烟叶收购总量110.74万公斤,收购金额2136万元。大龙潭乡2011年收购烟叶212.84万公斤,交售收入4037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
        实际上,小石桥乡烟农与玉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结下渊源。当年山地地膜烟技术的普及,促成了小石桥乡老百姓走上脱贫之路。89年时,小石桥一家姓谢的人家当年种烟收入超过2万元,盖了新房,恰逢喜得双胞子,哥哥取名谢玉,弟弟取名谢研(烟),一时传为佳话。


        烤烟生产的公司+农户模式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玉烟,历经30多年的洗礼,这个模式依然是今天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这种模式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大兴农田设施,每村派驻技术员指导烟农推广漂浮育苗、揭膜培土、中耕管理、卧式烤房等全过程技术,不仅为确保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保障,还防止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乱用药物等不安全因素这个模式的优势已经远远超越了烟企和烟农互利双赢的利益层面上的价值,具有了环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更为深远的意义。
        当我们问及大龙潭柏乡长为什么没有发展大规模蔬菜种植技术的时候,柏乡长说那些可疑的“外地人”带来的技术可能会使本乡获得短期利益,但土地用十年就变成毒土地了。“头晚上黄瓜才有老拇指大,滴一滴药水在瓜蒂上,第二天就长得有香蕉长。”在大龙潭,全乡的鸡牛都是放在山上野养的。柏乡长对红塔集团在不远处的凤窝村使用“以虫治虫”等生物技术种植生态烟叶的事情早有耳闻,并约齐班子实地考察多次,最近正想能不能取得红塔的支持,在本乡也搞一个类似的“烟草庄园”。
        还是应了那句话:“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如果我们不把“渔”单纯地理解为某种技术的话,那么,烟企与烟农共同创建的公司+农户模式,恐怕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持农村健康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
        受之于育:形象+锻炼促进玉烟成长
        “云彩吹朝东,一雨变成冬。云彩吹朝西,出门披蓑衣。”今年开春后,云彩已西移,天却没下雨,于是,大龙潭村民知道持续两年的干旱又要进入第三年了。小春大面积绝收,烟苗躺在苗床上等水移栽,而且,人畜饮水快要见底了。
        玉烟派驻大龙潭乡司城村委会的指导员李斌和乡村两级班子一起,急得眼红上火。他们上山铺抗旱水管,下箐找新水源,新修小麻栗水库出水涵洞,清除天星场坝塘淤泥提高储水量。
        但是,远水不解近渴。指导员和村干部们一边到附近矿山借水罐车拉水向烟区水池补水,解决烤烟大田移栽的燃眉之急,一边把情况向厂里反映。很快,厂里就把第一批860箱矿泉水送到乡上。同时,指导员在玉溪网站论坛发起民间捐款活动,短短几天,就筹得善款9000多元,并协调车辆,把12吨多的矿泉水送到了玛拉依等几个村民小组,缓解了人畜饮水的困局。紧接着,玉烟党委组织各支部与乡上联系,带来了各种捐资助学、抗旱物资。
        对于长期习惯了工业现代社会庞大体系错综复杂的分工协作关系的人来说,突然面对最基层的自然村落,会被那种社会结构的单纯震得不知所措。这是指导员初驻司城村的感受,很快他就发现,这种单纯的背后,就是资源的匮乏。“其实,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我所做的只是协调资源。特别是身后有一个强大的企业支持,工作就好开展。”李指导说。鱼塘村村民普文跃患急性白血病,复烤一车间干部职工两天时间就筹得善款14250元……
        在战斗中成长,指导员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最直接的受教育者。指导员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放弃休息日,长年驻村,指导烟农生产、调解村民纠纷、参与工程招标监督……有一次,指导员还在山上发现了一个初起山火隐患,当即不顾安危,扑灭了山火,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这些,一方面树立了红塔人的良好形象,一方面锻炼了企业派驻指导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这种锻炼和教育,还大面积辐射到企业的干部员工身上。玉烟组织各党支部、团支部、基层工会,通过与两乡贫困学生1+1助学结对、各种捐助、联谊活动、支部生活、文体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结下了深厚友谊,形成互动,受益匪浅。而参加活动的员工常常是怀着感恩的心,被山区孩子的乐观精神感染,有的员工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捐助活动,培养了孩子珍惜生活、回报社会的观念。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收获着“受之于育”。玉烟在挂钩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探索出的一些新认知和新经验,对于国企来说,也许具有可借鉴价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