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评价体系研究 胡春雨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   作者:胡春雨
[导读]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利工程是用于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工程,是人类调控自然的有效手段。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水利局  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利工程是用于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工程,是人类调控自然的有效手段。水利工程可以控制河流流量,有效阻止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逐渐受到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利工程;评价体系
        引言
        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大型水库的兴建工程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得到重视和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
        一、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
        明确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是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前提,其重要性体现在评价内容的涵盖范围、评价指标的恰当选取、指标体系的建立等全过程中,关乎最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对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水利工程的兴建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了影响,受扰动的自然界在生物个体、生物群体和生态环境系统3个层面上做出的响应。一般认为,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工程建设及运行对河流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各种影响;孙宗凤等把生态环境效应归纳为水利工程建成后对自然界的生态破坏和生态修复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常本春等[3]认为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是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的,并对人类、自然、野生动植物等受到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而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作评价,经过定性分析认为水电工程的生态负效应大于正效应。国外对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效应评价没有特意做出区分,前者是指在方案实施前,预测其对环境系统可能的影响,有严格的评估规范和操作步骤;而后者则指水利工程在建设期和运行期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的重大、局部的影响,如沉积扰动、径流减少、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的破坏等[4]。把握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应重视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环境效应的时间尺度,不能仅考虑工程建成后的生态环境效应,还要着眼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的整个过程;其次是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尺度,不能局限于河流生态环境系统,还包括陆地生态环境系统、人类生活生产系统,考虑对自然界的综合结果;最后是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性,除了考虑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要考虑其正面效应,包括其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修复作用,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找可消除建设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解决方法。
        二、建设水利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河流区域的影响
        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水流方向、水流量等,在进行人力建设的过程中会将钢筋泥土等通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因此对原来的天然河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河道内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并且天然河道受到严重的损坏,更严重的会影响河内的生物正常生存,如果河流内常年存有泥沙,会使得河道内产生大量的泥沙,河床的高度提升,为两岸带来严重的水患问题。
        (二)土壤条件发生变化
        我国北方的半湿润地区是黄色土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土壤的水分不足,使得土壤的含有的碱性物质增高;南方为红土,其原因是由于降水量大而导致,由于土壤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进而增加了土壤内的碱性物质。

而在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嗨皮,促使当地的地下水发生了变化,因此使得该地区的土质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对土壤内的含碳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农作物减产,当然,如果土壤环境发生了变化,将会影响该地区动物的正常生存,甚至严重的会造成动物死亡。
        (三)对生物的影响。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生物的影响是不能避免的,随着水位的不断提高使得水流速不断变缓,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发生了沉淀,生物原本在10米时就能获得食物,现在需要20米才能获得到,因此这样严重影响了水生物的正常生存,长此以往会造成大量的水生物死亡,甚至会使得水生物出现灭绝的现象。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陆地生存的生物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本区域增加了需水量,使得陆地生物的活动范围不断减小,一些以水生物为食物的陆地生物由于加深的水的深度,加深了觅食的难度,再加上气候条件的严苛,因此对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深入研究,国内外专家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但对此还没有达成共识,如何确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众多学者长久以来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a.基于传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建立指标体系。采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TOPSIS分析法等,一般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是一种树状结构,指标体系的建立遵循系统性、代表性、独立性、动态性、客观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b.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式(pressure-state-response,PSR)及改进模式建立指标体系。PSR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选取指标时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这一逻辑思维方式,目前许多政府和组织都认为PSR模式是运用于环境指标组织和环境现状汇报最有效的框架,其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生态安全评价及决策制定等领域。在PSR模式广泛应用的同时,国内外也出现了许多改进模式,如状态-压力-响应模式(state-pressure-response,SP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drivingforce-state-response,DSR)、压力-状态-响应-潜力模式(pressure-state-response-potentialframework,PSRP)、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式(driving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控制模式(drivingforce-pressure-state-response-control,DPSRC)等,基于这些模式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其独特的优点,更适合于较陌生生态环境系统的认识和管理,既能考虑各环节指标间的交互作用,又使评价过程得以分解、简化,因此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结语:
        水利工程的关键是河道,建设一个大 型的水坝应该建设在河道的上方,因此这对生态环节产生不利 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河道保护 的监视工作,特别是针对与天然河床的保护工作。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运用科学的手段引导受到破坏的环境趋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继而可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而目的,同时也能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哈妮.关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6):170.
        [2]李沁璇.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8):265.
        [3]王俐.遥感与分形理论在确定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5):113-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