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辽市抗旱服务中心 内蒙古通辽 028000;2.通辽水文勘测局 内蒙古通辽 028000;3.通辽市抗旱服务中心 内蒙古通辽 028000;4.通辽市抗旱服务中心 内蒙古通辽 028000;5.通辽市抗旱服务中心 内蒙古通辽 028000
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市在发展地上水灌溉的初期,就开始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近五十年的开发中,经历了农牧民自打土井、水利部门开发到目前的多部门、多渠道投资的社会各业开发的发展阶段,打井工具也有原始的人工挖掘到半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为我市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地下水开发大致经历三个较大的发展。
一、地下水开发的初级阶段
我市(原盟)地下水开发,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当时北部山区牧民群众为解放牲畜饮水而零星开展打土井和掏泉。在农区最早利用井水灌溉的是开鲁县,资料中记载1950年春季开鲁县城东关村和北兴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打土井,一打就是数十眼,井深丈余,利用绷杆和柳罐斗等笨重的提水工具提水,用以浇麦田和疏菜,效果较好,得到了利用土井战胜干旱的启发。
1952年春季,市委(原盟委)推广开鲁县打土井的成功经验,向各旗县区层层布置打土井任务,一年中打出土井十万余眼。由于井深不够,遇旱多数井中无水,效果不够理想,但也在抗旱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53年冬至1954年春,开鲁县城东关村农民总结以往打井经验,创造出打冻井的办法,使井深增加而出水量随之增加,被视为样板在开鲁县和通辽市(原通辽县)的一些村屯得到大力推广。
1954年以后,市(原盟)和各旗县水利部门先后组建了打井队伍,并于同年五月由河北省保定地区请来数名打井技术工人,集中技术力量于通辽县苗圃,在一眼近六米深的水泥管井内实验锥井下泉,取得成功。1956年春市水务局(原盟水利局)组织开鲁县、通辽县、奈曼旗和科左中旗打井技工到河北省学习,引进大锅锥和磨盘钻打井技术,当年在开鲁县、通辽县和科左中旗等地实验打木管和柳条管机井。1957年市水务局(原盟水利局)从外省引进了锅驮机提水动力,并培训十余名锅驮机手。此期间,牧区对打井也有新的探索,1957年冬扎鲁特旗格日朝鲁区建起第一处牧业用水点,在一眼土井上安装解放式水车,并设水槽和保暖等设备,可供150头牲畜饮水;1958年秋奈曼旗白音塔拉公社那木采甸子大队打出一口长150米、宽30米、水深1.7米的大口井,当时被视为打井新经验,在牧区进行广泛推广。
二、地下水开发的发展阶段
经历了约十年的初期阶段,到1958年地下水开发也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高潮的到来进入发展阶段。
1958年春开鲁县打井组在县城东民主村试打砺石水泥管机井成功,井深68米,内径28厘米,为全市(原盟)开展打水泥管机井提供了经验。
1959年市水务局(原盟水利局)和开鲁县、通辽县打井组同时从外省引进乌卡斯冲击钻井机,武装打井组织,到1960年末已打成各种类型的机井260多眼,井全部安装柴油机做为提水动力。地下水年提取量达到400多万立米。
1962年以后,在通辽市郊和通辽县一些公社开始安装电机井。同期牧区筒井大量增加,扎鲁特旗1964年3月成立全市(原盟)第一个牧区打井专业队,常年在牧区打井,并对缺水草原开展物探找水。到1966年全市(原盟)机电井发展到900多眼,各地的水车井逐渐被机电井所取代。1971年秋开始,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等地先后办起了农电,到年底机电井达到2400多眼,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柴油机和电动机,地下水年提取量达到0.4亿立米。
三、地下水的大力开发阶段
1972年春市委(原盟委)提出“以地下水为主,充分利用地上水”的发展农田灌溉的方针,出现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新形势。1973年末市水务局(原盟水利局)和通辽县、开鲁县、科左中旗、奈曼旗在打井组的基础上先后成立打井队,并几次派技工到河北、河南和京津地区学习钻井技术,引进150型简易冲击钻井机和反循环钻井机,又多次举办打井技术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使打井技术得到逐步提高。
1974年10月通辽市市委(原哲盟行署)召开全市(原盟)机电井建设会议,明确要求把机电井建设作为改变我市(原盟)农牧业生产条件的重要内容来抓,掀起了冬季打井高潮,年末配套机电井突破万眼,地下水年提取量达到2.0亿立米。
1976年到1978年市(原盟)和各旗县又先后成立了草原打井队,每个打井队都重新配备打井机械、汽车和拖拉机等设备,打井技术也得到广泛普及,全市(原盟)从事地下水管理和打井的人员达到600多人,拥有乌卡斯、正反循环和磨盘钻井机170多台,建成水泥管厂50多处,水泥井管也被定型成一定规格的滤水管。1978年配套机电井突破两万眼,井浇畦田达到250多万亩,地下水年提取量达到4.0亿立米。1980年以后明显呈现出地上水灌溉面积逐年减少而地下水灌溉面积逐年增加的趋势,本年配套机电井增加到23300多眼,井灌畦田面积增加到260多万亩,地下水年提取量达到4.6亿立米。1985年配套机电井上升到27300多眼,井灌畦田达到300万亩,地下水年提取量达到5.0亿立米。1988年配套机电井突破三万眼,井灌畦田面积达到350多万亩,地下水年提取量达到5.6亿立米。1989年以后由于打井队伍的不断加强和打井机械大力更新改造,机电井建设速度又明显加快。1995年配套机电井突破五万眼,井灌畦田面积达到470多万亩,地下水年提取量达到9.0亿立米。1998年配套机电井突破七万眼,井灌畦田面积超过500万亩,地下水年提取量达到12亿立米。
我市(原盟)地下水开发经历了由初期微不足道的少量开发到大力开发的发展历程,促进了我市(原盟)粮食生产。1972年到1980年期间粮豆平均总产量有17亿斤,1987年上升到37亿斤,1988年突破40亿斤,1992年突破50亿斤。从灌溉增产效益上看,占总耕地面积二分之一的水浇地,其粮豆产量占总产的百分之八十以上。1995粮豆产量达到55亿斤,1998年突破70亿斤。总之,历史充分证明地下水的大力开发,对促进我市(原盟)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