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内涵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   作者:郭明亮
[导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决策,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再次作出强调。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决策,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再次作出强调。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着农民福祉,关系着两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对中国当前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内涵,将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到底。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伟大复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三农”思想之集中体现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有史以来“三农”领域最伟大的战略,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用“空前绝后”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一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惠农力度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广、战略规划期如此之长的战略。二是从未来看,至少在今后三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现比乡村振兴战略更伟大的战略,并且按照中国当前中高速发展速度,按照既定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三十年,其创造的历史成就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很难被再超越。三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伟大领袖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作出的伟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目前中国唯一一位由村党支部书记成长起来的总书记,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其“三农”思想之大成,也是其治国理政思想之大成,更是代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结晶的体现。
        众所周知,一个人一生当中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5岁就开始到条件艰苦的陕北插队,一干就是7年,在下乡知青当中,他是年龄最小、去的条件最艰苦、干的时间最长的一位知青,7年期间他与农民朝夕相处,带领农民修梯田7、挖水井、植树造林、发展农业生产,等他22岁离开时,他已与农民、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采访当中,也多次说过,他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2002年他任福建省委书记时曾对他年轻时的知青经历有过一次回忆,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情怀,使习近平成为总书记后,对“三农”工作是格外高度重视,2018年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了“农民丰收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小康的路上,绝不让一个人掉队”、“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等许多脍炙人口、接地气的“三农”语录,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怀的深刻体现,这些经典语录也必将成为我们未来检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三农”政策之历史沿革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的红手印,掀起了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的的大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结束了人民公社时期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力被抑制、农业农村长期贫困、农民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困难局面。国家政策的及时出台,对农民权益的支持和保护,使得城乡二元之间的对立关系不断缓和,国家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和工业向农业和农村进行转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支农惠农强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负担不断减轻,城乡关系不断改善。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党中央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虽然在实际执行当中还是以发展城镇化为主,但是在中央层面已经开始真正考虑农村经济的繁荣问题以及农民的增收问题。2004年我国又开始重新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布的第6个中央一号文件。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也标志着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开始向现代工业社会进行转型,国家财力增长以及税源建设已不在依靠农业剩余来进行积累,工业体系的逐步完整以及工业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能力已完全能够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党中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意味着城乡之间政策资源资金的分配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意味着国家不仅对农业生产重视,而且也更加重视农民幸福感的获得以及农村内涵建设的发展。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由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到十八大“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现了党中央城乡关系的又一重大调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2019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围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和安排。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工作重心不断向“三农”领域转移,城乡关系不断改善。从农业领域看,由工业化初期工业“剥削”农业、向农业提取剩余到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业进行补贴,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不断加大,这是一重大改变;从城乡关系看,由过去城市“剥削”农村,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到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这些重大变化深刻反映出了党中央在处理城乡关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上的历史变革。
        三、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之必由之路
        国际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农村人口就开始向城市涌入、农村资源向城市转移,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制度供给,就势必会造成城市承载能力下降,“城市病”严重,同时,农村破败不堪,农村空心化严重,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从而从总体上拖累整个经济。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业化进入后半程,城镇化正处于全面加速时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纵观世界上其他高收入国家,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曾出台不同政策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振兴。如德国的“村庄更新”计划,在德国城镇化率处于30—50%阶段时,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入,造成村庄衰败。当城镇化率处于70%左右时,大量城市向农村反流,由于村庄缺乏规划,乡村景观和生态遭到了二次破坏。再如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农村建设”,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家适时出台政策对乡村经济进行振兴,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版的乡村振兴战略,从而消除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均衡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即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弥补经济发展短板,重点还是在农业、在农村。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仍有1660万人生活在农村,尚未脱贫。即使到将来城镇化率发展到70%左右,我国仍然会有4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顺利实现,农民无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就难以建成,中国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回世界舞台中央。因此,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进程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确保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关键,同时又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重要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J].人民网-理论频道,2018(02).
        [2]郝丽丽.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5).
        作者简介:
        郭明亮(1983—)男,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