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核心素养教学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关系着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可全面突出语文学科的教书、育人价值,使得工具性作用与人文性作用统一起来,便于小学生真正实现全面进步。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便要积极利用研学旅行来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便切实推进小学生的现实发展,让小学生终身受益。本文将从以研学旅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以研学旅行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视野、以研学旅行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利用研学旅行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旅行、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研学旅行是指学校根据本地资源,学校特色与师生特点所组织了集体化、团队性的研究性旅行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走入社会,不断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感受,切实丰富学生的社会性经验,便于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同时,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会面临丰富的语言交流、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而且还能通过研学体验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好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研学旅行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研学旅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也是语言学科所特有的一种素养要求,是保证小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切实优化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基本素养要求。因此,在研学旅行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丰富师生、生生沟通与交往活动,全面优化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保证语文教育可以对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就如在一次关于探寻本地自然资源的研学旅行中,笔者就有意识地要求小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将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为此,笔者引入了跨学科教学理念,即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记录研学旅行的经过,如写生、拍照或者是写日记等等,但是最终学生要以口语演讲的形式来呈现自己在本次研学旅行中的见闻,以充满感情、精确、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小学生也可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情,亦或者是交流彼此的生活常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借此丰富生生交流。待研学旅行结束之后,笔者要求小学生自主撰写一份研学报告,写清楚研学旅行的经过、收获、地点等多个要素,借此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以研学旅行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文,不仅仅是要优化小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全面引导小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使其自觉继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由此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对此,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借助研学旅行来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小学生置身于优良的文化氛围中,促使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中形成完善的文化意识,不断优化自身的文化素养。
就如在一次探寻身边的传统建筑的研学旅行活动中,笔者就引导小学生参观了本地的传统民居,使其了解了本地居民在设计房屋等建筑物时所秉承的建筑理念。其中,有不少本地人都提到了方正、对称等建筑思想,而笔者就据此抛出了一些可以客观反映中国建筑特色的文章、诗歌等等,让学生全面接受了文化熏陶。如此,小学生就能够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思想,而且也能通过传统建筑物的色彩搭配情况了解中国人在选择色彩、造型时的吉祥寓意。如此,小学生就能深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也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感到十分兴奋与自豪。
三、以研学旅行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去的关注点一直放在了语法知识教学层面,忽视了小学生本身的品行发展。但是,在语文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全面关注小学生的心智成长,且要重点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保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小学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对此,研学旅行也可在培养小学生公共道德意识、提升小学生社会性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借助研学旅行来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全面突出本学科的人文性教育特点。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小学生会经常在外面参观浏览,所以笔者就借此告诉学生,要恪守公众道德,不可随意涂鸦、随意破坏花草树木以及一些公共用品,也不可过分消耗乡土资源,更不可随地乱扔垃圾。一旦发现,笔者会处以警告与卫生惩罚,希望学生可以相互监督,相互指正,不要纵容与包庇同伴犯错。另外,还有一些研学旅行需要在特定的场馆进行,所以笔者也渗透了公众秩序道德教育,如不可大声喧哗、随意打闹等等。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研学旅行可以切实优化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与道德规范,可让小学生一生受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培养与改善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丰富研学旅行活动,切实丰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全面协调自己的语言能力、思想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由此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月恒.小学语文“研学后教”的综合性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146.
[2]丁华英.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研学后教”的关联性[J].教育导刊,2014(08):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