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关系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尤其针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此时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非常迅速且十分重要的时期之一,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从“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幼儿健康心理”“注重家校合作,促使幼儿健康成长”“通过户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谈一谈多途径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户外活动;家校合作;良好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受各方面影响的影响和制约,现如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如,其一,因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其二,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两者出现之间出现严重的脱离现象,致使教育过程枯燥无趣,严重扼杀了幼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其三,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促使幼儿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家校合作力度较低,致使家校合作虚有其表,而不得其实。因此,如何有效改变上述现状,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显然已成为每个教师都应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幼儿健康心理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而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成长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营造良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暖、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既能够有效培养和改善幼儿的健康心理素质,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幼儿园环境不仅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方面,教师要切实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用心去了解幼儿,走进幼儿内心世界,多给予幼儿一些关爱与呵护,以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的心理教育环境,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如,教师也要注重营造教室内物质环境,如,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一些幼儿喜闻常见的童话故事图片(内容为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幼儿自己绘制的美术作品等,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陶治幼儿的内心情操,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得以全面发展。
二、注重家校合作,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的两个主要阵地,对幼儿性格、兴趣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注重家校合作,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对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教学水平,要善于实施家校合作教学策略,积极倡导和鼓励幼儿家长参与到心理健康工作当中,如,定期走访幼儿家庭,与家长分享教育子女的经验,通过把幼儿在学校的优异表现或不足之处有效传递给家长,以此来引起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对家长在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详细解答,以期达到对幼儿全方位教育的效果,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精神品质保驾护航。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效果,而且也能够真正做到对幼儿的“素质教育”。
三、通过户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户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既能够有效锻炼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如果一味地向幼儿讲解一些心理健康理论性知识,不注重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那么,只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健康意识及德育观念变得更为固定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善于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与需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实践活动,通过户外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在一次户外体育竞赛活动中,我组织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小游戏,即:“老鹰捉小鸡、接力赛等”,以期能够在合作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优美品德。又如,在一次周末,我会组织全班幼儿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慰问老人,并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幼儿共同慰问老人,从而有效促使幼儿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美德。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策略,也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慧.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4):156-157.
[2]桑毅.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