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转型例谈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   作者:李志坚
[导读] 学校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由创建到发展成熟,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
        摘要:学校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由创建到发展成熟,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除了需要有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做保障之外,建立一支热情负责、有一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家长队伍也非常重要,家校共育让家长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进步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家校沟通也需要进行适当转型,从而提高家校沟通的有效性、便捷性、科学性,家校双方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一同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转型发展
       
        前言: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家校之间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新平台和新的发展理念进行思想交流、经验分享、评价互动等,能够很好地提高家校共育的有效性,保证家校共育质量。在当前时代,微信、微博、QQ、博客、空间等平台开始兴起,并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当中,这也为家校共育转型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家校共育的转型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家校共育的高效益、立体式、快节奏、高质量发展也有望快速实现[1]。
       
        一、“互联网+”模式下家校共育的影响因素
        1.1传播者与受传者
        在农村中学当中,家校沟通需要对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进行明确区分,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传播者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以防为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通讯工具当中,传播者的知识积累、处事态度、技术水平、文化素养等,都会对信息传播的质量带来较大影响。
        1.2传播心理表现
        作为信息平台的信息发布者,教师的个人兴趣、情感倾向、能力水平等都会通过共建平台展示出来,家长如果对教师的工作产生质疑,将会打击教师的工作热情并降低教师的威信,信息的可接收度也会遍地,事实上,想要保证家校共育平台的有效运行,就需要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威信。
        1.3传播内容
        在互联网平台中,家长都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现,学习收获、成绩水平、身心发展等,所以,信息传播的内容是受孩子自身问题所主导的,也是教师发布信息的基本引导。农村中学应充分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机遇,搭建多功能、便利性的家校沟通平台,引导家长对孩子予以更多关注,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1.4传播效果
        从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端来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家校共育通过微信app可以发送到各位家长的手中,保证所有家长都能够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家校共育工作最强调的就是信息传播效果,所以,信息传播效果就是判断家校共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二、“互联网+”条件下家校共育转型策略
        2.1沟通转型,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率
        很多家长认为有些有关孩子的事情不太好当面说,如果认为当面交流可能会引起尴尬,或者因为教师的权威身份而感觉到交流有压力,基于“互联网+”的支持,通过网络渠道和老师沟通是非常可取的方式。除了隐私问题之外,通过网络渠道也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和其他家长一同交流探讨有关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问题,除此之外,沟通的转型还可以让家长在发现问题时能够随时联系老师进行咨询,解决了以前家长时间不充足或时间不方便的问题。
        2.2分享转型,凸显家校共育的效果
        优秀的孩子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其家长也积累了不少科学的教育经验,对此,家长们可以相互分享经验,将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分享给其他家长,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学生的转变经过、表现行为等上传到平台当中,家校双方以及家长们之间可以展开讨论,针对学生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当中对学生的成长案例进行分享,通过家校共育平台,让家校互动工作活跃起来,使更多的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家乡双方一起对学生的教育进行反思,而在这样的分享、互动活动中,教师扮演者策划者、推动者与建设者的角色,应当对整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予以引导,提高家校互动的有效性[2]。
        2.3评价转型,保证家校共育的全面性
        一直以来,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很多家长都是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是主动交流的一方,双方之间的对话不是平等状态。而在“互联网+”家校共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通过微信、QQ、校讯通等平台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家校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双方间的交流能够更加开放、平等、公开,能够在相互尊重、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双方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的沟通,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予以合理评价,提高家校共育的全面性。
       
        结语:综上所述,家校共育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事实上,家校共育就是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让家校双方相互清楚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发展状态予以密切关注。在以前,家校共育的方式非常局限,多是请家长到学校来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当代社会,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家校之间应对现实情况有正确认识,从而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各项技术手段,来提高家校共育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玉萍. 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建的思考[J]. 甘肃教育, 2018,89(14):67-68.
        [2]马建伟. 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家校共育现状与对策[C]// 2018,34(56):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