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情能激趣、情能陶冶,情是体验、情是知识。新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地位。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使“情”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教师情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情就是爱,爱就是情,教师只有真心付出对待每一个孩子,课堂上你才会受到欢迎,得到孩子们的喜欢。除此之外,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也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俗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娓娓道来的丰盈的语言,给学生感性的语言接触,那么老师的激情在无形当中也就影响着学生的感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学会利用这项鲜活的课程资源,让自己处处充满情。语言的情、肢体的情、面部的情、眼神的情,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充满情的老师。你动情了,学生才会动情。一个有激情的语文教师必定会带出一批有情有意的学生,而感情正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奠基石。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情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变得和你一样有情,让自己成为一本精彩的语文书。
二、教法情
课程改革以后,被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优美的、充满情的。因此,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变。在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一新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字教法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会变得高度有效。”所以说,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敏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学会利用画面再现情境、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语言描绘情境等等方法来创设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能够顺利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要知道:“作为语文教师,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比学识渊博更重要。”
2、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也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可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古人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训示。“读”架构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互碰、交流提高的平台。因此,“以读代讲”成了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落实“以读为本”,就必须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只有读得投入,才会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寻找答案,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读中提高阅读技巧。课堂上,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富有层次性,不要一味盲目的读。除此之外,要留给学生足够读的时间,给学生自主的权力,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读,主动的读,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3、注重体验,升华感受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它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培养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使“情”融入学生的心,滋养学生的心,从而得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三、学生情
情到深处自动情,课堂上教师的情,教法的情,使得整个课堂充满浓浓情意,学生在情中学到知识,受到感染,自己心中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动情了,读的效果不一样了,感受、理解不一样了,同时,课堂上学生的自主、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使“情”字因素发挥到最高境界,阅读教学的效果也就达到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动情,情之真意之切,教学质量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它,利用它,让语文课堂上师情、生情融为一体,成为“情”满课堂的局面,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