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乔布斯与比尔·盖茨会面讨论关于教育和未来学校问题时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几年后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深入课堂,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因此面目全非,在声、光、电的狂欢后,学生收获并不丰硕。老师好不容易退居“平等中的首席”,多媒体就鸠占鹊巢。
无师课堂,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双师课堂、翻转课堂,让人眼花缭乱,也常让我不由感叹“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迷雾迷雾迷了路。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在发展丰富,也一次次正本清源,呼唤我们理性回归。再怎么发展,语文课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把多媒体摆在辅助位置 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是核心素养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一定要适度、适宜、适量,过犹不及。
首先,滥用多媒体直观图片,会抹杀语言文字的抽象美,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学生的审美空间。如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展示了一组春天的精美图片,并结合图片配音范读课文。学生兴趣盎然,课堂里瞬时弥漫着春的气息,当时我对这一情境导入方式比较满意。但课后总觉得哪里不对,经过反思,我才醒悟,学生是被图画美所折服,而不是被语言美所折服,作为一节语文课来说,太失败了。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它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审美、传承文化的基石。语文课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将字面上的抽象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加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美,而不仅是向学生展示美。
其次,课堂教学围绕课件走,课堂就会预设过度,生成有限。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经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流水线式的课堂教学停留在浅层次的热闹上,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在听老师讲授《口技》《愚公移山》等课文时,我曾见到过课堂生成偏离老师预设轨道的尴尬。老师在表扬了他们的回答后,依然只有在屏幕上展示预设内容。挖好了陷阱,学生不跳,于是老师从背后一掌把他们推了下去。语文教学怎么能是这样呢?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
再次,盲目借鉴多媒体课件会埋没教师的个性特长。教学干巴巴的,既失了语文原味,又没有自己的风格。
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施教学的落脚点是核心素养
从因“改”而名扬天下的杜郎口“10+35”模式到被誉为“当代最先进的课改理念”的河北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十大课堂教学模式百花争艳。十大教学模式的共同特质是最大限度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实现“生命的狂欢”。
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变成教学行动,就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得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让学生“学会”而不是老师“教会”。放手学生,才能让学生学会质疑、品美,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思维成果,才能真正理解、传承文化基因。
一是要把课文当例子教,大胆整合文本资源。我曾尝试单元教学。如八上第一单元是新闻类文章。
单元整体设计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从“学”到“练”,最后到“用”。这单元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落脚点是“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我分发给学生新闻知识卡片后,放手让学生整读这单元内容,自主寻找,思辨,探究,赏析,运用。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二是要优化教学过程。尽量提有价值的问题,尽量整合问题,避免零敲碎打,牵学生过紧。
三是老师要让。书本让学生先读,见解让学生先讲,疑点让学生议,方法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从而让学生敢想,敢错,敢说,敢问,敢辩。
把语文的外延拓展到生活 达成教学目标的评价依据是核心素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让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就一定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悦享生活的空间,才能全面提升学生适应生活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学本课堂”,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学生才可能自主质疑,探究新知,寻求合作,提出见解,和教师、同学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我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深感身体残疾这样的残酷现实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以前也见过有老师上这篇课文时师生、生生对话愉悦,活动设计别致,课堂气氛活跃,还不时有掌声、笑声。这样的课听得很别扭、难受。
我便在上课前播放感伤感恩的歌曲,结合了背景音乐和史铁生身残的相关图片朗读课文时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选段。果然,学生被成功带入史铁生伤感、坚强、感恩的内心世界。
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搭建体验生活的宽广舞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时空,化静态的接受为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给学生学习时空上的自由,让他们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实践探索。
在上《春》这篇课文时,我校一位老师让学生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到野外踏青,拍摄照片,交流所见、所闻、所感。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展示照片,欣赏优秀习作。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011年秋,“湖北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麻城课题开场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我校肖齐苔老师主持的“‘家乡美’综合性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博得一致好评,学生走进图书室、电脑室,深入铁门的田畈地头,查阅资料,采访记录,了解了乡土文化,并通过丰富的语文活动推介家乡。活动中学生问、听、说、读、写,学习了语文,也学会了运用语文。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实施,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也为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终极目标。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构建和运用是语文学科最需要关注和聚焦的,我们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升文化品位,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