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   作者:奉兴华
[导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为立足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实现核心素养目标提出个人的实践想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
        前言:核心素养是宏观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品格和能力,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是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一切显性和隐性课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结合语文学科课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助学生打好文化基础
        (一)积淀人文底蕴
        学习语文,本身就是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类优秀智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基本能力的培养、态度的养成和情感价值取向的形成。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吃透教材,就能在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态度养成、情感价值取向形成的渗透教育。比如,“天地人”教学中,学生能掌握汉字的读法、写法是基本要求,还要明白人与外界要和谐共处的道理,感受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在课文教学中,不仅要读通读懂,还要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态度。比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中,学生应当明白人要有感恩之心,不忘他人的滴水之恩,要以德报德。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特点,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教师要巧妙利用课文的人文教育因素,让学生从小懂得为人处世之道,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二)培养科学精神
        我国文学是抒情文学,文化上注重人伦道德,轻视工技科学,虽然在科学精神的发展历史传统中,不如外国的精密严谨,但并不代表语文学科不具备培养科学精神的教育因素[1]。比如,在“天地人”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天、地、人之间有什么关系,结合生活中人们浪费水资源、乱砍滥伐等行为,理性批判人类对大自然所造成的伤害,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在课文《乌鸦喝水》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了解故事的脉络,还要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探究的精神,相信人类智慧的力量,学会用知识和智慧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语文学科的内容来自人类的智慧宝库,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人类的发展进步史、人类精神文明的进程,本身就包含对社会、自然的理性思考,具有丰富的理性、批判质疑精神、探究勇气等等。学习语文,也是在学习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科学精神。
二、提升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一)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尤其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和日新月异的社会里,终身学习早已成为共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乐学善学,而不是被动学习。

比如,在课文《小猴子下山》中,让学生思考猴子为什么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灰溜溜空着手回家去,并引导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上,抑或是生活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学会坚持,不半途而废,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当学生写错字、功课落后于人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思考是因为自己懒惰,不愿意学习,还是因为没有跟着老师的步骤,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发展[2]。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会自主学习,主动获取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
        (二)健康生活
        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世界、精神生活,指导学生要追求健康的生活,学会健康地生活着。比如,《一分钟》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元会迟到?自己是否有过与元元类似的经历。通过元元的经历,和学生对自己平日行为的反思,学会珍惜时间,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规划时间,学会自律,学会健康地生活。再有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入课文所营造的快乐情境中,感受生命的可贵与美好、律动与蓬勃,从而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一)有责任与担当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社会和世界的一员,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同本民族文化,有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包容他国文化,正确看待个人、社会、国家和国际的关系[3]。在识字写字《升国旗》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国旗的认识,对升国旗行为的了解,感受国家的概念,培养国家意识。再如,《端午粽》的课文教学中,适当插入屈原的故事,使学生在倾听屈原的故事中感受屈原爱国精神的崇高与伟大,从而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人作为个体,不仅要对自己有责任与担当,还要对国家和世界有责任与担当,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相机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二)能实践与创新
        实践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构成内容为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倾向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开大会之前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为什么最后动物们还是都来参加大会了?原因在于虽然在通知过程中,因为过失和考虑不周,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大家都不怕困难,不逃避不退缩,能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所以大会才能顺利召开。再有课文《棉花姑娘》,如果你是医生,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办法才能治好呢?为什么燕子、啄木鸟和青蛙都没办法治好棉花姑娘的病,而七星瓢虫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层层追问,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的意识。
结语:学生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国家比较重视的一个关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热点问题,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充分学习和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和要求,并结合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晓慧.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J]. 新课程(中), 2018,23(2):23-24.
[2] 曾剑琴.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 新课程(中), 2017,65(1):34-35.
[3] 佚名.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C]// 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 2018,65(34):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