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童谣教学模式,调动幼儿游戏兴趣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   作者:白小艳
[导读] 童谣也称儿童谣、孺子歌、小儿语,是一种强调格律和韵脚的短诗或歌谣,它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
        摘要:童谣也称儿童谣、孺子歌、小儿语,是一种强调格律和韵脚的短诗或歌谣,它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童谣最主要的特点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幼儿一听就能明白,学习起来也比较简单。童谣的特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施教时,教师要选取贴近生活和自然的、与幼儿心灵相契合的内容,采取趣味化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既方便幼儿理解童谣,还降低了教学难度系数,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关键词:童谣;?幼儿;?教学资源;
        一、童谣搜集,调动幼儿探索热情
        搜集童谣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想搜集童谣,必须首先明确搜集的主题。这是搜集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个任务需要教师来完成。教师要结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选择童谣主题。接着,教师就要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渠道搜集童谣,可以实地采集,也可以利用报纸、网络搜集。然而这些方法比较适合成年人,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手段进行搜集。幼儿年龄较小,自己无法独自使用电脑,搜集童谣比较困难。为了让幼儿参与到搜集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实地采访、调查。这样幼儿搜集到的童谣自然是丰富的。
        学习童谣时,教师设置了一个“动物”主题的童谣:“大家喜欢动物吗?你知道哪些描写动物的童谣?请大家回家后找一找,可以询问父母、爷爷奶奶,也可以求助小区的叔叔阿姨。”听说要进行童谣搜集活动,幼儿参与积极性极高,教师与幼儿一起搜集。搜集活动结束后,教师先让幼儿展示,在展示时,必须说出童谣的来源。幼儿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幼儿说道:“我是从小区保安爷爷那里听到这个童谣的,他告诉了我一个关于小青蛙的童谣——‘小青蛙,呱呱呱,爱吃害虫护庄稼,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它’,我觉得门卫爷爷真厉害。”幼儿说完后,教师将一张青蛙的图片张贴在黑板上,并对幼儿搜集的童谣以及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搜集童谣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童谣会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感知,思维逐渐被激活。幼儿展示童谣后,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评价,增强幼儿自信心。
        二、童谣吟唱,陶冶幼儿审美情操
        童谣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这样的语言形式能够激发幼儿演唱热情,给幼儿带来美感和愉悦感。幼儿有自身成长规律,他们的认知存在极大差异,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绝大部分幼儿对演唱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这一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幼儿将童谣吟唱出来。对幼儿而言,单纯吟唱歌曲还是比较枯燥的一件事,教师不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切实感受到童谣的内容。多媒体集展示、播放功能于一体,能够迅速吸引幼儿注意力,在幼儿吟唱之前,教师可以创设特定情境,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声光电技术有强大穿透力,能够对幼儿造成极强冲击。这对幼儿园教学的开展是极有利的,教师从这一点出发,利用媒体技术,营造浓郁学习氛围,促使幼儿尽快融入其中,让童谣学习进入良性轨道。
        学习《什么好》这首童谣,教师首先让幼儿自由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幼儿全面了解了童谣的内容。这首童谣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阐释了不同动物的特点。童谣读起来非常押韵。基于此,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吟唱。幼儿抓耳挠腮,显出为难的样子。为了让幼儿有直观感知,教师首先进行吟唱示范。在教师的示范中,幼儿逐渐增强了自信,产生尝试的欲望和冲动。教师顺势播放背景音乐,播放与童谣内容相关的画面。演唱伊始,因为底气不足,幼儿的声音是比较小的。演唱过后,教师及时鼓励。再上场表演的幼儿声音更加洪亮。童谣吟唱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新奇,但教师播放的背景音乐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氛围,幼儿情感被激发出来,吟唱活动自然顺利推进。


        教师可以为幼儿吟诵的童谣设置一个背景音乐,让幼儿在多媒体生动、形象、有趣画面的冲击下迅速进入吟诵状态,情感也达到一个崭新高度。
        三、童谣绘画,锻炼幼儿思维品质
        童谣不仅能够吟诵,还可以使用彩笔将童谣内容画出来。绘画童谣时找到切入角度至关重要。最为重要的一点,教师必须遵循幼儿思维发展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坦言:“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尤其可以从绘画中生发崭新思维方式,如果幼儿动作娴熟,思维就会更加敏捷。”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展示自我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平台,让幼儿在绘画童谣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学习《野牵牛》,教师让幼儿齐读童谣。幼儿参与度很高。这首童谣描绘了野牵牛花生长的姿态。单纯背诵、吟唱,画面感不强,为了让幼儿有更直观的感知,教师引导道:“牵牛花在生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又想了哪些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挥想象,将其画出来。”幼儿从来没有在学习歌谣的时候画画,学习热情自然是高涨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有的幼儿在绘画牵牛花时,增加了一些故事性的内容,如小兔子、小猴子、树木、花草等。有的幼儿采用夸张的手法,画出了高楼、树梢、东墙、篱笆等景物。幼儿认知不同,对童谣的感知也是不同的。画作是幼儿思维认知的具体体现,幼儿在绘制画作时,将自身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倾注其中,画作呈现出独特性,课堂学习氛围也异常浓郁。
        四、童谣演绎,提升幼儿综合素养
        幼儿喜欢演绎游戏是天性使然。在角色演绎过程中,幼儿自我认知更加清晰,更能调动他们的思维探索动力,提升幼儿综合素养。演绎活动对幼儿教学有积极影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幼儿爱表演、爱表现的心理特点,采用童谣演绎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切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童谣知识。课堂演绎就是按照童谣内容进行的角色扮演,将童谣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如果教师给出童谣,让幼儿根据内容进行演绎,幼儿对童谣的内容和情感有所了解,课堂演绎自然没有太多创意。这样的演绎方式对幼儿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为了调动幼儿观看热情和表演积极性,教师可以对课堂演绎教学进行创新,可以先让幼儿进行表演,然后让幼儿复述演绎内容,进而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对童谣进行总结或创编。
        学习《拍手谣》,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进行两人一组的拍手游戏。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幼儿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堂演绎的游戏:请大家自由组合,十二人为一组,将这首歌谣演绎出来,演绎的形式不限。因为改变了游戏形式,幼儿都显得十分兴奋,积极进行组队。组队结束后,幼儿开始演绎。在演绎过程中,有的小组从服饰这个方面着手,展开演绎。有的小组将小品表演与童谣表演相结合,展开演绎。演绎活动带给幼儿的体验是深刻的、丰富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演绎时,巧妙设计,引导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
        既然是演绎活动,必须要有语言表达、动作展示等内容。表演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幼儿展示自我的过程。幼儿综合能力得到展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进行科学引导。在表演形式方面,童谣演绎可以由幼儿单独完成,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会对童谣内容形成崭新感知。
        童谣是不可或缺的幼儿教学资源,教师对此要有清晰认知,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幼儿进行童谣搜集,调动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童谣吟唱是陶冶幼儿审美情操的重要渠道。童谣绘画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对锻炼幼儿思维品质也有极大促进作用。童谣演绎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幼儿关注,在趣味化的演绎中,幼儿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表演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童谣运用到幼儿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幼儿在学习童谣时,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对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