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音与朗读》课程团队建设研究报告——贵州师范 大学通识选修课程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作者:张敏
[导读] 贵州省中小学英语教育以应试为主,学习者语音知识缺失,语言的输出与输入不匹配,导致大部分学生升入大学之后很难实现质的跨越,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上升缓慢
        摘要:贵州省中小学英语教育以应试为主,学习者语音知识缺失,语言的输出与输入不匹配,导致大部分学生升入大学之后很难实现质的跨越,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上升缓慢。针对这一现象,研究报告以贵州师范大学通识选修课程《英语语音与朗读》为例,阐述建设课程团队的意义,从问题的根源--语音到问题的关键--朗读来剖析,力求解决学习者的根本难题,提升其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音知识缺失;研究报告;《英语语音与朗读》;课程团队建设;学习能力

一.综述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初高中教育的目标是应试为主。虽然中考、高考包括听力引起学生和家长,乃至学校及社会的重视,但由于卷面成绩中听力所占比例很小,口语更是未能占据在中学考试中的地位,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对语音知识亦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多数学生对语音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符号辨识上,没有掌握发音要领,致使大学入学时语音底子薄、错误的语音习惯根深蒂固。贵州许多考生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全省各地中学教师的发音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上也没有系统介绍过语音的知识,中学毕业生大多数都带有浓重的地方音,有的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考入大学以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直接开始进一步学习阅读、写作、翻译等技能,却因为语音的障碍导致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很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难题”。
        贵州师范大学对在校学生实行学分制。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从原先每学期4个学分改成3个学分,课时也由原来的每学期72节改为48节,让学生通过选修与英语相关的通识课来弥补被削减的学分和相应减少的课时。鉴于在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语音与朗读》课程应运而生。
        《英语语音与朗读》通识选修课每周两次,每轮开设8周,共计32学时。连续四年对选修该门课程的近四百位学生进行教学,效果显著。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矫正语音出发,侧重朗读,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获,能通过正确朗读提升自身的语言气质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课程团队建设
        据美国教学法专家WernerS.、Eichner M.和Hoffinann R.统计,“听”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约占45%。语言学家Kenneth认为听力理解由五个成分构成,即辩音( discrimination )、信息感知( perception of message)、听觉记忆( auditory memory)、信息解码( decoding message)、 运用所学语言使用或储存信息( use or store message)。其中第一成分既是辩音,包括辨别各种语音、语调和音质等,所依赖的知识就是语音知识。由此可见,掌握好语音知识,是影响学习者听力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习任何语言都要以听为先导,听力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既然语音知识是最基本的语言知识, 也是影响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那么大学生语音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现状又如何,对这一现状的调查将有助于发现学习者在语音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因此项目申请人对贵州师范大学的23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对象分别来自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英语、日语、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心理学、法学、文化产业管理、旅游英语、机电、材建等专业的大学生。以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取样,发送问卷236份,返回236份,有效度100%,此次问卷调查有效。在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校大学生语音知识学习和掌握现状存在以下三种“缺失”:系统语音知识的缺失、对语音知识重要性认识的缺失、正确学习方法的缺失。
        虽然语音知识是英语听力理解的基础, 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对语音知识传授的忽略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而造成大学生语音知识的缺失。从对各项数据的统计比较看, 大学生尤其是贵州省内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语音知识的学习及训练, 因而对语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能力水平较低, 但学习者对语音知识的学习又存在着需求, 这就需要寻求途径在大学初级阶段加强语音知识的传授。
        团队成员完成调查问卷工作的同时,由其中两位成员执笔编写《英语语音与朗读》讲义,并从2014年3月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这一门通识选修课程,每期开设一个班,每班上限60人。

2016年12月成立团队,申报立项开始至2018年12月,已开设八期《英语语音与朗读》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其中一位团队成员获得“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奖”。
        学生对这门课的呼声甚高,每期结束后仍有学生对英语语音的学习意犹未尽,除了坚持良好的朗读习惯之外,对英语学习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团队成员不断完善讲义和教学理念,力求在今后开设的课程中更好弥补大学生语音知识的缺失,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英语的观念,更好帮助大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
        《英语语音与朗读》属于语言综合技能类通识选修课,着眼于从英语语音校正的角度调整英语学习方法、重塑英语学习信心。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但不敢开口说、读英语的学生及英语基础薄弱但有意学习改善英语语音从而提高语言能力的学生能产生积极意义。掌握语音规则、提高朗读能力既是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有效促进,又是改善英语语言面貌的基础前提。本课程从最基础的语音开始进入,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没有特别要求。通过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及训练实践,学习者能较轻松地掌握国际音标的正确读法、英语单词音节划分及相关发音规则、句子的意群划分及相关朗读规则,对英语语音、语调的基础理论认识亦能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能熟练翻阅词典,拼读出英语生词的读音,从而提高英语自学能力和信心,达到敢于在人前说、读英语的较高目的,从语言面貌上提升个人气质。
        本课程打破以往同类课程简单的音标学习模式,努力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学、轻松学,辅助其听、说、读、写各项语言能力的提升。
        课程团队成员学位职称搭配合理均匀,课程建设前后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过多篇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涉入、教师角色以及课堂教学方法论等方面相关的论文,时常集体备课,负责授课的老师每人完成授课两轮次以上,期间共同讨论、修改、完善课程内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成员们还可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扩展,进一步开设如“英语报纸朗读”、“英文电影配音”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考评办法及成效
        课程覆盖全校四个年级的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每学期开设两轮,每轮一个班上限60人,上8周的课,每周4个学时,共计32学时,其中7周为教学周,最后一周为考核周。课程采用自编讲义,每一轮下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团队成员都可成为课程主讲人,对学习者的帮助亦是由小见大。
        学习者出勤和参与课堂小组活动的积极度是平时成绩的主要参考指标。每次课结束后由小组组长统计小组成员考勤及小组训练互评情况(只记录主动参与积极度,不记录语音、语调准确度),经组员认可后交任课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的判分依据。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考勤与课堂活动表现各占一半。
        期末考核以现场口试为主,由任课教师(或助教)主持口试,口试内容为课堂授课及训练内容,包含单个音标的读音、单词音标的读音、词组中的连读及失去爆破的读法以及自选朗读讲义中收录的一篇短文(段落),视口试表现判分。口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与平时成绩合并为学期成绩,学期成绩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50分加口试成绩50分构成,不折算比例。
        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以阶段性总结为目的,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单一的以期末一次考试为依据,而是遵照考评结合、以考促学的原则。通过完整的语音学习,累积语音相关知识,口试后小组成员互相总结以及任课教师归纳的方式,学生真正意义上能够学以致用。选修本课程的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课程所学内容提升自己的其他专业技能,为今后成为合格且自信的英语老师奠定坚实的基础;非英语专业学生将所学到的语音知识充分运用到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并将朗读培养成为日后能主动坚持的习惯,总体提升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桂珍. 英语语音语调教程(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2]吴宝玉. 谈英语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 教育革新,2008(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蔡永良. 从美国英语官方化运动看语言的统一和同化功能[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6)

作者简介:张敏,女,出生于1982年6月,硕士研究生,大学英语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与实践,参编《创新大学英语》及《贵州文化之旅》等教材,主要论文有:《英汉词语理据对比初探》《目的论视角下的标识语英译的误译分析—以贵阳市区公园标识语为例》《音乐电影中的《悲惨世界》—从银幕看文学经典》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