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情推理是波利亚“启发法”中的一个推理模式。所谓合情推理,就是根据已有的数学事实和正确的数学结论,或以个人数学经验(数学实验或实践)和数学直观进行推测而得到某些结果的一种推理。合情推理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解题方式,以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老师需要在课堂中以合情推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以后在数学学习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合情推理;小学数学;应用
前言小学新课标中有针对数学教学提出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其中有一条就是: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或者引用优秀的教学方式推进数学课堂的有效开展。为了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相应的合情推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结论。因此,本文针对现有的数学教学情况探究合情推理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方式。
一、如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努力的。也就是说就教师在创设一个有效的课堂环境的时候是需要学生进行配合和相应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依旧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也就很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虽然在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是这些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一种流于形式的情况。教师只有在有公开课的时候,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评价。但是事实是教师由于没有长时间的使用这样新型的教学方法,也就很难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这样就导致学生在临时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没有平常的学习效率,更别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没有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教育界强调的问题。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大部分教师采取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一定的提升,但是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和学习,在采用新型教学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教师时刻的引导,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因此要根本的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但是教学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在短时间改变,因此就需要长时间的慢慢去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
二、合情推理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对策
(一)将类比与合情推理相互结合
上述提到过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数学事实对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推理的,也就是说合情推理是要首先认识到之前的已有案例,然后根据案例来进一步推导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关的合理推理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重见解相应的教学案例。同时老师设计的教学案例还要适应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老师要讲解与学生生活有关联的例子,促进学生融入老师讲解的场景中,有利于学生理解。比如,我们常常看见的医生看病的方式基本都是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来给病人诊断病情,所以,老师就可以依据医生看病的这个例子,引导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老师所教授的经验来推理出相关的问题。
联系到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中,文中有个问题是: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个人需要多少钱?根据以往所学的加法的运算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加法运算,然后再引导学生:“同学们知道3个20加起来是60,那么20乘3是多少呢?”这时很多学生快速回答是60,进而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乘法的运算方法。
(二)合情推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想象力是小学生独具的特点,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很丰富的想象力,但是由于自身不具备完善的控制能力,导致学生不能将想象力运用在恰当的地方,所以就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合情推理的方法的时候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老师一开始可以先不讲解课本内容,运用多媒体展现一些四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的正方形。不论学生选择的是否正确,老师都要积极的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大胆的选择。在学生选择完毕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促进学生思考。
结语
综上可知,合情推理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解题方式,以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相应的合情推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结论。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类比与合情推理想和结合,促进学生理解。同时,老师还可以在合情推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促进学生思考。
参考文献
[1]闫龙敏.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方玮玮.合情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初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