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黄牧航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作者:尹妍
[导读] 黄牧航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发展与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摘要:黄牧航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发展与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主编的《高中历史科学科评价体系研究》一书,引进了先进了课程评价方式——SOLO分类评价法与PTA量表法,完善了我国历史学科评价体系;此后又出版《中学历史教材研究》、“历史教育硕士”丛书10册,比较全面反映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借鉴。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如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中学历史科部分),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黄牧航对中学历史课堂的分析,对教师在课堂中得失的概括,使得教师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推进历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历史教学;课堂评析;高考命中
一、黄牧航的教学目标及理论依据
1、以公民教育为主的现代历史教育
        现代历史教育则是以公民教育为主要目的的,那与公民教育截然相反的则是在建国后的历史教学中一直占主要地位的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它将知识看作为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则是完整的学科体系,它还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自十九世纪末开始,这种传统的学科中心观课程观受到了冲击,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新的公民教育出现了。黄教授认为现代历史教育与传统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塑造合格现代公民。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明确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在高考中这一任务凸显的尤为明显。
        对于新课改的理念,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还是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课程标准都明确地将公民教育作为课程的基础功能,明确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培育具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精神的基础上,正在努力完善公民教育的重要功能,笔者通过阅读一些学者的文章著述对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 2003 年赵亚夫教授在《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一文中指出,“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有教养、有责任心、有个性、有信仰的国民,一定有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历史修养和历史认识。[ 赵亚夫.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4):4.]赵亚夫肯定了历史教育所承担的重要功能是公民教育,之后后他又在《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中学历史课程理应凸显人性、人生的价值,且通过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和平、自由、安全、人道种种现代意识贯通人类的文明史,使其作用于公民的性格——亦即国民性——摆脱对集体的过分依附性、对权威的过分依赖性,培养符合国家现代化要求的合格公民。”[ 赵亚夫.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9(4):74]  
        通过赵亚夫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在新课革的大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发展是不断完善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2、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改革刚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尤其关注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更加深远、更加本质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
        关于“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黄牧航教授对其有着不同角度的理解。黄教授从课程论的角度对这一目标进行了探讨。过程与方法之所以被列为教学目标是因为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对于教材的理解有所区别,就会导致学生思维与情感的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与其相对应的理论来指导教学。黄教授在这里总结了三种理论与教师们共同分享。第一种行为主义理论,其优势在于目的明确、操作方便、反馈及时,但是这种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只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比较有效;第二种是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在于教师谋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的改变;第三种则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在特点是“让学生走向知识”,摆脱了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充分展示主观能动性。这三种理论都适应历史课堂,并没有好坏之分,针对于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理论进行教学才是真理。黄教授认为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才是有益的教学设计。
二、黄牧航对历史教材的研究
1、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
        处理教材是作为历史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新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材进行处理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而如何处理课标、教材、课堂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则成为历史教师的能力体现。黄牧航教授正是根据在听课和备课的实践中,得出了目前历史教师的备课处于三个层面。第一层次的教师完全脱离课程标准来备课,则为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这类教师没有意识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也没有意识到教材性质的转变。课改以前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将教材看成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的参考,教师要求学生吃透教材,这样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定,只死记硬背教材;但是课改之后,教材的性质就产生了一些改变。新课改下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是教材还同时具有工具性,这样只依照教材内容来备课的方法就行不通了。黄教授还列举了一位教师没有依照课程标准来备课,导致了整堂课的重难点偏离,这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
        黄教授指出第二个层次则是教师能够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的主要思想,根据要求使用教材。这些教师能够按照课标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能够准确辨别教材的重难点。这样就使得整堂课线索清晰,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找到本课的重难点,并且能够对整堂课进行理解和把握。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难的层次是教师能够把握课程改革的主体理念,根据课改的新理念来重新编排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有较强的专业历史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本领,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解来处理教材,使课堂充满活力,达到创新的教学目的。能够达到这个层次的教师,能够把握整个课堂和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不受老师思维的影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历史课变得更加有深度和灵活。但这个层次对于教师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目前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在教材的运用上应能做到第二层面,努力做到第三层次。
2、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教材编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所以在历史教材中的插图都应被收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作者主要从图片的定义、特性和种类、插图选取原则以及插图的文字说明等方面来论述。并着重陈述了历史图片选用的科学性、广泛性、还原性等原则。从而说明我国应该对于教材中的图片加以研究,完善教材成人化的问题。
        对历史教材的仔细分析后发现,我国对历史教材中的图片研究甚少,并且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历史图片对于历史教材的改善与教学的改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教师对历史图片的忽略不仅仅是本身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国家导向的不重视。历史图片与连环画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我们需要从历史图片中得到有用的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还原历史。
        在知道了历史图片的重要性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思想、有方向地教导学生熟练使用图片,以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但是对于历史图片的文字说明,我们也要加以研究。仅有图片对历史的解读是不完整的,对历史图片加以文字说明,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作用图片说明历史现象与规律。
3、历史教材的评价模型及评价工具
        谈及历史教材我们从初中到大学都学习过,也都背诵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我国教材由“一纲一本”改革为“一标多本”,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等版本是我国历史教学主要使用版本,每一本教材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但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一本教材?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来对教材进行评价?这是最大的问题。
        黄教授认为要想建立一套教材的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评价步骤,收集静态和动态资料;其次是确定评价的要素。不管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评价教材,我们所追求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较好的使用评价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黄教授在文章中将教材的性质分为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工具;又从五个方面来建立教材评价模型。
        作为学习资源的历史教材应该具有知识性维度和思想文化维度;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历史教材有三个维度:心理发展规律维度、编制水平维度、可行性维度。这三个维度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理解,教材设计能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设计是否多种形式,图片的选择、制作、排版是否有水平,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想要编纂出一套完整的教材评价工具及模型,还需要将这些问题不断的完善,并且发放问卷,广泛征求意见之后才能对教材的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黄牧航对历史教学的观点
1、对课堂教学实例的分析
        1.1历史传统与历史宿命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内容,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西方政治制度的开端,对学生以后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那么教师在本课的讲述中应改变旧课程的想法,运用新课程观念进行教学,避免在教学中产生错误以及误导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对待历史传统,在历史教学中,许多的时候,我们只是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安排来进行教学,这就不乏需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错误,以及对一些史实缺乏自己的思考及考证,就盲目的下结论,导致学生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不够严谨,甚至发生错误。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中,部分的教师认为近现代西方民主的起源是古代希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王大庆教授也认为“古代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尽管两者在制度的具体操作层面存在着诸多明显区别,但其基本的理念和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 王大庆.对古代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几点看法[J].历史教学,2013.2:3-9]在对于这个方面我比较同意黄老师的观点,现代西方民主起源于英国议会制度而并不是古代希腊。“而人民往往将近现代西方的民主追溯到古希腊是因为流传至今的西方古代典籍,如希罗多德的《历史》、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名著记述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房宁、冯钺.西方民主的起源及相关问题[J].政治学研究,2006:11-17]我并不否认古希腊的这些著作及思想对于现代的民主制度产生了影响,但这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而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根源。
        其次要摆脱历史宿命论,历史宿命论对于我们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来说是不公平的,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来说更是不公平的。我觉得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本就没有可比性。每一种制度的产生,必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它在当时是有其产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而不是能够横向与其他制度进行简单的对比的。如果单纯的将中国古代的制度与希腊罗马的制度进行对比,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没有太多的可信度与必要性。
        对于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背负着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就使我们这个国家的自信心与骄傲感荡然无存了。历史教育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民族的自信心。我们并不否认中国的文明存在缺陷,但是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当然必不可少的有其阴暗面,但是中国文明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就说明中国文明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自信力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历史主义的思考方式对历史问题进行透彻的解析,摆脱历史宿命论的怪圈,有助于学生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从容客观地对待历史。
        最后要切记以偏盖全,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并不能以单一因素就决定这个历史,那样历史就失去了其应该具有的特点。以偏盖全的现象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极易产生的,教师仅凭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就说它是决定这个事件的原因,这样未免过于牵强。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专题中,显得尤其突出,可能是因为课标描述的不是那么准确,但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也应该极力避免以偏盖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忽略其他各种原因,只讲地理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其次,“只看到了希腊地理环境对雅典城邦的影响,而没有看到它对斯巴达城邦的影响”。[ 黄牧航.《切勿以偏盖全》[J].历史教学,2008.9:42-4]我们不能否认地理环境确实对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那绝对不是必然性。导致雅典民主产生的直接原因有二:奴隶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也存在着其他诸多原因。
        1.2历史教学从表面到核心
        历史学科包含了许多的人文知识,而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传授给他们丰富的历史知识之外,教师自己也应该不断的补充自己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但是部分中学教师因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备课时面对新的知识点往往采用自以为是、望文生义的应对策略,主观上没有去寻找资料、深入了解的愿望,客观上可能也很难找到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
        历史资料和名家的观点更新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飞速的发展,每种观点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奉行一本书主义,那么历史教学就很难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也不能发挥历史本身应有的作用了。
        新改革给教师们带来了些许新的挑战,新增加的知识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可能是教师们没有听说过也没有接触过的,尤其是国外的一些思想家的思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应对呢?首先,我们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让自己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历史消息及观点的更新;其次,要想对国外古代思想家的作品有着更好地理解,我们要尽可能阅读原文并大量阅读现代学者的研究著作,不能单纯依靠教材的只言片语,望文生义,然后漫无边际地发挥,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历史知识更新和教学的严谨性;最后,作为教师我们不要迷信教材,教材只是我们进行教学中的一种素材而已,而不是“尚方宝剑”,一味的相信教材只会导致历史教学的枯燥和陈旧。教师要根据教材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并且需要阅读大量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只有勤于思考与琢磨才能更好的感受历史,更好的养成自己的思考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这才是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突出之处。
        1.3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在拿两样事物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时,常常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那么什么是比较呢?比较则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来认识他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关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用比较法对教材中同类问题的探究,可以有效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更好地总结其相同点。
        在历史教学中的比较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纵向比较是处于不同时代但有着相似特征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对比,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变法改革等。横向比较是对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历史现象的对比,比如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等。
        在运用比较时应注意,所比较的必须是彼此有关联的现象。比较的两者必须具有同一种属性或者有着联系的事物,不同属性的事物不应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较时,应选择重要的、本质的属性来比较。
        但是究竟什么时候进行比较?怎样进行比较?得出什么结论?课程标准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所以就导致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顾目的的进行比较,为了比较而比较;并且课程标准在表达方式上也对教师产生了误导作用。一般来说,我们通过比较某两种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等说明其中的一些问题或从中得出某些结论,但是课程标准却只有比较而没有要求我们通过比较而得出结论。所以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进行比较,之后不了了之,在“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专题中,此现象尤为明显。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组织课堂都不能忘记我们讲课的目的所在。只有时刻记得讲课的目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知识,带领学生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对历史有更宽广的思维及眼界,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思考方式,使学生走进历史,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时空观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时空观对于学习历史来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学生学习的情况来说不容乐观,新课程对于时间的概念要求相对于旧课程来说要求不是很多,所以导致学生对于时空观看的不是那么重要,然而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建立基本的时空观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黄教授给教师们一些意见。
        首先,教师在进行历史专题教学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时间线索。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一条线索,同时告知学生在学习专题时,不能忘记基本的时间概念;其次,教师在复习时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顺序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建立时空观;再次,转变教学观念,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教学中掌握好宏观与专题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减少对具体时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则要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最后,则是需要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
        时空观的建立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课题,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将历史的宏观大体与具体时间线索做好平衡,让学生在掌握线索的基础上对历史整体有一定的把握,这才是历史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
3、创设情境的历史教学与命题
        除了课堂实践,历史命题是历史教学中又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命题能够了解到具体的历史知识,更要通过历史命题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我国目前历史命题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去情境化,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则是我们的课程观念落后,尽管目前正在处于课程改革进行中,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善,其次则是我们的历史研究无法给历史教学与命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所以说我们想要将命题情境化就要转变课程观念和史学观念。
四、建构历史学科学业评价体系
1、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下,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而这种转变带来的结果则是学业评价的转变,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评价内容又应该有哪些?笔者认为评价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关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建立专门的试题库,实行标准化考试,减少命题的任意性。
        第二,过程性评价。学生日常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自主学习、作业、课堂小测等等,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检查随堂笔记等方式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进行抽查,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 评价学生综合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制定不同标准的考试内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谈、观察学生日常行为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并根据以上方式得到的结果,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
        实施新的评价体系必须要确立三个基本观念:学生主体观、民主平等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大多数学生,将全体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因学生以前的表现来断定学生的等级。
五、对历史学科学业评价及历史教学的一点启示
1、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要有最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改革和完善,需要在理念上实现三个变化:一是由 “传递者”为 “组织者”,使学生又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积极提问;二是由“独裁者”为“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之分,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三是从 “管理者”为 “指引者”,着重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茁长成长。
提高教学能力,做到共同进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不是一组简单的教学操作程序,其中没有硬性的规定,那么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历史教师拥有过硬的历史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不是僵死的教学能力是指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宄教学资料、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实验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气那么,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技能获得的手段将成为重中之重,即历史教研能力。所以,“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位学者型或研宄型的教师,其专业知识水准应该在很大程度超越于历史教师平均的专业知识的水平,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与学术研宄的能力”。[ 何成刚:《我的教育观一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00(2):4]历史教师首先应把自己加满水,然后对学生进行教授。教师可以在历史的教研活动中解决以前很多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的办法,这样既拓展了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教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课程的发展,共享自己的观点、体会与经验,互相学习;进行知识与情感的交流,从中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养成良好历史思考方式的重要途径。
        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学生要想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按照历史学科本身的具有的独特特点进行思维活动。历史思考方式不能脱离历史史实的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但是,只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远远不够,还可以通过设计练习、问卷测验等方式来加以进一步的提高。
        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还应重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奇心、目的等各个方面加以进一步的巩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乐于思考,更加有方法进行思考。
3、健全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
        SOLO分类评价法和PTA量表法两种评价方法在我国历史学科高考中正在逐步的应用,如何运用这两种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以及其优势。但是这两种评价方式目前都处于实验阶段,并没有大面积的使用,所以作者提出要想进一步推广这两种评价方式那么就要实施开放性考试和命制开放性命题。SOLO分类评价法与PTA量表法各有其优势之处,所以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与考核中需要历史教师不断的实践、探索与完善。
        对于此类试题,编制并不是其最难的部分,其难就难在如何进行评分?如何制定评分标准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除了考查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外,开放性试题更多关注的则是学生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下的所展示出来的引用、迁移、创新等能力,甚至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思想、理念等非智力因素。与传统试题不同的是,“无论从评价的范围与数量还是评价的层次看,开放性试题的评价指标都应尽可能地适应评价者的现实需要”。[ 黄牧航.《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评分技术的新进展》[J],历史教学.2008.7:41-49]
        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评价模式有着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现在可能并不明显,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这种影响会影响到我国人文学科的发展。我们也不能说SOLO分类评价法和PTA量表法就一定适合我国的考试。SOLO分类评价法对于我国传统的评价模式有着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它不同于传统的采点给分,而是根据思维层次来打分;其次,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评分者不需要按照标准答案的表述进行评分;第三,每一个层次后都附有具体的答题例子,使评卷人更加能够理解参考答案所说的意思。
        SOLO分类评价法和PTA量表法都是很好的开放性试题的评价方式,但是就我个人来看,我国历史教育的问题并不只是试题命制与评价的问题,而是教学与检测的综合性问题。目前我国历史教育呈现出这样的现象:课程标准是一组人在编写,而另一些人根据这个课程标准在编写教材,中学教师根据教材在进行教学,而到最后又是一组人在命制考试,大家的思想可能都不在同一个层面,一些教授与命题人根本不知道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也不知道学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所以只能根据下面反馈的情况进行理想化的编制教材与试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一旦掌握了命题的规律和方法,就让学生根据这一思路进行答题,并没有任何的思想掺杂在其中,所有的目标就只有拿到分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只能是得分的机器了,而不能够是一群有思想、有抱负的人才了,所以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改变这一现象,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某些问题。
        对于教学的改革仍然在进行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要耐心的等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实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教育。
        我认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改变命题思路,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实力。一场考试 所得出来的分数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内容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我们目前注重知识而并不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试题命题思路的改变,更好的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不同的能力。
        二、要加强对史料的运用。历史学科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客观性,我们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地走向历史,不断的深入历史,尽可能的贴近历史真相,所以对于史料的理解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材料,应该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考试中合理使用史料,让史料发挥其巨大的作用,这是我们改革所应该达到的目的。
        三、摆脱教材的依赖,充分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方式。就我国当前的形式而言,教师与学生都是过分的依赖教材,教师将教材视为教学的宝典,而学生也将教材视为考试的法宝。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磨灭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方框内无法发散,同时也僵化了教师的思维,使教学失去其本来的活力。
        任何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对我国教学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掌握之后,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学生发展的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作用。
结语
        黄牧航老师对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有着突出的贡献,通过对黄老师论文的阅读与学习,让我懂得了历史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历史教学要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历史是过去事物和现象的反映,就我们目前的来说,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接近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严谨性;
    二、历史教学要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历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包含着其他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展示历史的魅力。对于历史教学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还有很有地方需要学习与钻研,更要与现代教学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相信历史教学在黄老师的带领下,我国的历史教学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由于可参考的历史文献不多,本文的不足之处表现为理论支撑教薄弱。论述的过程中我以较多的实际教学案例来加以解释说明我的论点,不知是否恰当,还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谈时事政治漫画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1997(4);
[2]、黄牧航.《历史思维研究札记》[J],《中学历史教学》1997(5)。
[3]、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的评价模型论纲》[J],《课程教材教法》2001(8)。
[4]、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历史教学》2001(9)。
[5]、黄牧航.《关于中学历史教材评价工具的制定》[J],《历史教学》2002(7)。
[6]、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J],《历史教学》2003(6)。
[7]、黄牧航.《谈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J],《中学历史教学》2005(3)
[8]、黄牧航.《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2007(3)。
[9]、黄牧航.《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J],《历史学习》2007(7)。
[10]、黄牧航.《从课程论角度看“过程与方法”的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
[11]、黄牧航.《切勿以偏盖全》[J],《历史教学》2008(5)。
[12]、黄牧航.《正确看待历史传承——二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J],《历史教学》2008(6)。
[13]、黄牧航.《摆脱历史的宿命论——三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J],《历史教学》2008(7)。
[14]、黄牧航.《切忌望文生义——听“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J],《历史教学》2008(8)。
[15]、黄牧航.《抓住教学的核心概念——二听“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J],《历史教学》2008(9)。
[16]、黄牧航.《比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听“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J],《历史教学》2008(10)。
[17]、黄牧航.《塑造合格现代公民是高考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报》2008年(8)。
[18]、黄牧航.《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8)
[19]、黄牧航.《论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20]、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系列讲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6)
[21]、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J],《历史教学》2012(7)。
[22]、黄牧航.《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J],《历史教学》2012(11)。
[23]、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西方中心观》.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作者简介:尹妍(1993.10~),女,辽宁省新民县,湖南师范大学,学历2017级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