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七小学,贵州 遵义 563004)
摘要: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学会积累与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歇后语;语文教学;重要性
歇后语是熟语中的一种,而在我国各版本小学教材中,歇后语的采用率远远低于熟语中的成语、谚语和格言警句。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部分。如何传承本土文化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形式,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歇后语的内容十分广泛,要真正掌握并不常用而又如此有趣的歇后语,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留心积累,同时还要恰当运用。本文从对歇后语教学中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一、歇后语的文化魅力
1.歇后语独具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形式,而且也是一套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它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礼仪风俗、审美心态等。歇后语作为俗语的一种,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具有其他语汇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是广大群众在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积淀着丰厚的民俗风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具体现为:宗教意识与封建迷信思想,审美态度及价值取向,饮食习惯与地方特色,社会历史和时代特征。
2.歇后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修辞美——歇后语语言形象生动。巧妙运用比喻:比喻可使事物形象描写的更加生动具体,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过形象的比喻,让人产生联想,从而感悟其哲理。 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妙用一语双关:前一部分都是隐语,后一部分运用谐音构成双关,由表层意思引出深层意义,听起来妙趣横生。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用拟人:运用拟人修辞法赋予动物、事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语言生动幽默。“猫哭耗子——假慈悲”。喜用夸张:有意识地突出、夸大事物的情状,渲染事物的本质,将抽象的道理生动化,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五百罗汉斗观音——兴师动众”
含蓄美——歇后语表意委婉,迂回曲折。歇后语与诗歌一样,都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表达感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歇后语作为生活的一种反应与创造。具有“露”与“藏”的不同和“显”与“隐”的区别,歇后语深得含蓄委婉之妙,含而不露。在语言活动中,或前后都说,或只说出前半段,不说后半段,而要听者通过审美联想活动,从前半段中“悟”出后半段的意蕴所在。如:“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凝练美——歇后语简洁明快,词简意丰。歇后语的语言形式高度凝练,简洁明快,用字大都保持在五六个字以内,很少有超过十个字的。歇后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谜面。如:“囫囵吞枣——不知味”
音律美——歇后语语言有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歪嘴巴和尚吹牛角——斜叫”
二、歇后语的独特性
1.歇后语具有民族性
歇后语是将中国传统的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在汉语各大方言中都有极其丰富的歇后语。歇后语的民族性歇后语既然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作者是谁很难查考。但创作者有汉族,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可以从歇后语反映的事物,使用语言的特点,以及所流传的区域考察其民族性特点。因而综合来看,带有民族性的歇后语,反映了不向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不同的语言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歇后语教学让学生了解各地各民族的风俗文化。
2.歇后语具有地方性
歇后语的地方性有的歇后语流传面很广,有的只在极小范围内流行。这是由歇后语的地方性决定的。每个地方不同的方言里有不同的歇后语。在歇后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
3.歇后语具有时代性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歇后语作为“藏词”辞格中的一类,他说:“要用的词已见于习熟的成语,便把本词藏了,单将成语的另一部分用在话中来替代本词的,名叫藏词。”所举的例子有“友于兄弟”,用“友于”代“兄弟”;“三十而立,用“而立”代“三十”,还列举了“下马威—风”、“猪头三—牲(生)”、“芝麻开花—节节高”、“小葱拌豆腐—一 青二白(一清二白)”等。陈望道称之为“是用譬解语来做歇后语”的。“藏词”这种修辞现象,是文人 创造的,魏晋以前就已出现,而“譬解 语”,唐宋时期才普遍 用。到元明清时期,在元曲和明清小说中用得更多了。如;“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李逛负荆》)、“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水浒》)、“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西湖 二集》)、“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警世通言》)(“棺材里伸出手来,死要!”(廿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除查阅古今书籍外,还可以从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语言特点上加以识别。即使不能确切证明其产生的年代,至少可以看出时代的痕迹。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小学生心理的特点
1.小学生需要的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等。首先,对求知、认识需要。这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其次,交往的需要。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此时与儿童容易沟通,是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好机会,歇后语教学首先满足了小学生群体对知识,对认识的需要,也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交往的机会,实际上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需要的特点。
2.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在小学歇后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学校情景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根据以上动机特点可知,教师合理的教学引导,同伴之间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语言学习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思维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鲜活的语言学习,来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学生可以从歇后语学习和实践中可以较好地发展个性,品德和社会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歇后语学习和实践过程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抓住机会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
结语
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胡秋菊(1991-),女,贵州遵义人,本科,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