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9期   作者:刘广敏
[导读]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手机,PAD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设备普及率越来越高。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将使用功能定位在娱乐休闲上而没有发挥其更大的价值与功能,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借助移动终端来实现数字化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校与教师都在关注与思考的话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开篇先介绍了数字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接着分析数字化教学
(天津市第七十八中学,300150)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手机,PAD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设备普及率越来越高。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将使用功能定位在娱乐休闲上而没有发挥其更大的价值与功能,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借助移动终端来实现数字化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校与教师都在关注与思考的话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开篇先介绍了数字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接着分析数字化教学的可行思路,最后再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教师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数字化教学策略,希望可以给广大教育事业从业者带来有价值的思考与启发。
关键词:移动学习终端;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

 
            一、移动终端数字化学习的价值
          (一)将分散的教学资源集聚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学习资源主要依靠于本校的师资力量,无论再知名的学校,也无法做到优秀资源的百分百覆盖,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信息的边界被打破,学校的地域限制也不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集中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被搜索到,不论是PC端的还是移动端的,其操作方式都比较简单,门槛也比较低,因此,教师可以将分散的教学资源都集聚起来,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接受更优质的教学。[1]
          (二)将零碎的片刻时间利用起来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碎片时间,比如去公车站等车来、去餐馆吃饭等上菜、去电影院看电影等开场等等,这些看似只有几分钟的碎片化时间加起来很有可能就是半个小时或者更多,但是很多学生都习惯于用手机来听歌、聊微信、看视频等来打发时间,这其实是一种对宝贵时间的浪费。假如能够将教学内容通过移动终端的方式来存储与呈现,那么学生就可以见缝插针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短时高频的学习方式有时候甚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英语单词,每次花费三分钟学习两三个单词的效果可能比一次花费半小时来得更不容易感觉疲惫。
          (三)将书面的文字信息活跃起来
          基于信息技术的移动终端数字化处理方式能够将以纸质文字呈现的书面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最直观的一种形式就是融入了声音、影像,这些技术手段能够让原本看似枯燥无趣的学习内容释放出更多活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四)将不同的学生群体调动起来
          进入高中之后,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会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同一个老师要将同样的知识教给学习接收能力高低不一的若干学生,这对教师来讲是不小的挑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限的教学时间容易限制教师的发挥,而移动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则给教师的定制化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将不同情况的学生群体都调动起来,做到更好的因材施教。[2]
          二、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数字化教学思路
          (一)课前内容预热 鼓励自主学习
          在教师正式开始课堂讲解的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先自行完成对当堂课的课程设计与制定工作,并通过移动学习终端向学生发布,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计划,更加有目的性,有重点性地完成课程预习工作。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预习之后,则可以在移动学习终端上提交自己的预习心得(包括小试牛刀的练习题测试等)。这种方式既方便了学生及时提前向教师反馈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又方便了教师掌握教学中要着重关注的学生盲点或错误集中点等,进一步明确课堂的教学中心所在。
          (二)课中内容呈现 尝试多元形式
          课中阶段是运用移动学习终端的数字化教学主要环节,教师首先在课前导入时可以借助视频或短片来引出当堂课的主题,接着围绕主要知识并结合学生在课前阶段所反馈的主要难点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再通过问题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并尝试完成课堂练习。学生提交了习题答案后借助在线统计工具,来实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性地带领学生查缺补漏,适当性地进行拓展与延伸,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内容密集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
          (三)课后交流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
          课后阶段,指的是在课堂结束之后,学生下课后相互间的讨论或者回家后的复习等,这个环节是学生在结束了课堂学习后个人实际掌握情况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人能力施展与培养的机会,教师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围绕着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移动终端的即时沟通功能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且在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对拓展性学习资料的学习来提升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数字化教学策略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设计 模块化呈现
          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让学习目标更加清晰,使学生在使用学习资源时更有针对性。具体来讲,第一,可以围绕着某一个主题进行整合设计。以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不同体裁类型的阅读文本打包在一起进行统一教学,在基于该体裁的文本阅读技能的传授后,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技能自己来尝试阅读其他文本,以检验自己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将同一体裁类型的若干篇阅读文本置放在一起供学生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内在的规律,以在学习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第二,可以围绕着某一个板块进行整合设计。上文分析到,移动学习终端的数字化教学可以将分散的教学资源集聚起来,让其更饱满与扎实。

以数学学习中的函数教学为例,学生从初中开始,陆陆续续地接触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指数函数等等,同一种函数类型可能会跨越整个高中阶段的不同个年级或学期,这与内容本身的深浅度有关,教师将这些函数知识都打包起来,按照由浅至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阶到高阶的方式来统筹安排,这也符合学生思维接受能力的逐级递进性。总的来讲,模块化的资源整合方式有利于突出知识的一脉相承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知识内容的形式设计 具体性感知
          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哪一类教学工具,其本质的教学动机还是要学生输出知识内容,而输出方式又将体现出知识的不同面貌。在当下,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数字化教学给予了教师在知识内容的形式设计上,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而其目的在于提高知识的具体性,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知。比如借助图片、视频等。以数学学科中的几何学为例,几何学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思维模式,它对学生大脑的三维构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有一些学生可能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如果这时几何知识能够通过动态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历史、政治等容易被学生归入到“死记硬背”行列的学科,同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多种功能来释放出知识内容的趣味性,比如历史的小故事,各种政治术语在生活中的体现等等,以这种方式来铺开教学内容,会让知识变得异彩纷呈。
          (三)关键要点的锁定设计 聚焦性学习
          同一个章节中的不同知识,都有着轻重之分,而关键重点的知识就是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开展教学的内容,在移动终端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锁定关键要点来带领学生聚焦性地学习该部分内容。比如时长三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就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方式,教师通过将知识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的方式发布在班级共享上,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提前了解知识,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了解哪一些内容是重点,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留心听讲的),其精神注意力无疑也被提前锁定。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时充分运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讲解,结合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遇到的困难来查缺补漏。最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让教师设计的课程等变得更加容易储存与管理,即使有的学生因为请假没有来学校上课,也可以在课后或其他地方及时进行学习,避免掉队。而且后期的复习学习时,又可以被再次拿出来学习,这种温故知新,高频次记忆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从而在过程中逐渐地深入到知识规律之中,避免了仅停留在表面的粗浅认识上。
          (四)师生交流的方式设计 互动性沟通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被诟病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单纯地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僵化式的单向输入模式,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灵活力,但究其原因又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与教学内容的繁重性有关。信息技术的助力让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比如移动数字端的沟通功能就让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比如上文提及到的,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在提交预习心得时,可以向教师留言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接收了学生反馈后,可以在课堂讲解中有目的性地分析。在课堂中时,学生也可以在过程中借助移动端向教师发问,教师可以回答,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回答,如此一来,就变成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学内容就会在双方的交流讨论中,被钻研得更加深刻和清晰。在课堂结束后的学生自我复习阶段,同样可以借助移动端进行在线讨论和即时沟通,教师对参与讨论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也就是说,移动终端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不仅活跃了线下交流,还创造了线上交流,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凝聚了全班学生的讨论热情,这些最终都将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影响与熏陶着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4]
          (五)课堂评价的指标设计 多元性评定
          教师在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时,可以构建其多元评价体系。具体来讲,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除了保留考试成绩这一传统的指标以外,还可以同时引入平时成绩、学习态度(比如课堂活跃性、听讲精神状态、阶段性学习变化情况等)、创新思维能力等多个指标,并按照科学的原则为每个指标设置合理的权重,最后以加权的方式得出综合分数,以成为最终的评价结果。这种多元性的指标设计,一方面,以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避免局限在学习成绩的高低上,而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另一方面,强调学习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扩大对学生的激励覆盖面,让学生更多闪光点得以关注、重视与肯定。比如学生在移动学习终端上的提问次数、参与讨论的次数等都可以被统计出来,这体现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与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移动学习终端上的解题过程可以被绘制出来,这体现了学生答题时的思维模式等等。诚如本文开篇所述,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一样,而多元的课堂评价指标也符合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客观评价需要。[5]
          小结
          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方向,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其中,以手机、平板等为代表的移动工具更是受到了学生的青睐,它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工具,也不应当局限在娱乐休闲上,而是应当发挥作为一个信息承载者与传播者的重要价值。不可否认,移动终端在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会更多样,更丰富,其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与便捷,时间利用更加充实与紧密,这些独特的优点与价值都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起来的。因此,基于移动学习端的数字化教学应当完整地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从教学资源的整合、知识内容的形式、关键要点的锁定、师生交流的方式、课堂评价的指标这几个方面入手去切实地将知识内容以移动终端的方式传播与传授,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更科学,更高效,更符合信息接收习惯的方式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凌泽农.朱寿华.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01-01
[2]靳君智.能移动终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5-20
[3]王静.例谈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契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05-25
[4]王会霞,宋国柱.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设计[J]互联网天地,2015-07-15
[5]木仁.武俊明.斯琴图.银花,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终端的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25.

作者简介:刘广敏(1978.11-),女,天津市人,当前职务:教师
当前职称:中学一级,学历:大本,研究方向: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探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