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路交通环境降噪方法的理论和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24期   作者:俞鹏飞
[导读] 本文所选用的研究对象是坐落于公路两侧特征较为显著
        摘要:本文所选用的研究对象是坐落于公路两侧特征较为显著,并且极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通过全文反复试验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在这些代表性较强的植被类型中,在缓解交通噪声方面效果最好的就是乔灌混交林,乔灌混交林的降噪效果甚至要好于乔木纯林的降噪效果;林带对交通噪声降噪效果是受到距离影响的,当绿化带对噪声总衰减量达到十米时,其噪音也随之增量,然后以此类推。当绿化带愈量衰减到十米时,其噪音也随之增量,然后以此类推;林带对噪声的降噪效果直接受到林带能见度的影响,其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根据研究数据能够分析出,当林带的能见度处于20米以内时,该具体是最佳的降噪效果。
        关键词: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步伐在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我国公路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公路交通事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在公路交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公路交通为人们的生活和出行都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车辆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也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就公路两侧来讲,其包含的辐射较强的交通噪声已经严重污染到我国沿线的声环境。所以,当今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缓解噪声污染,在城市中如何治理和改善沿线声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治理交通噪声方面来讲,主要治理入手点就是控制生源,切断噪声传播途径以及对受声点进行防护三个方面。治理交通噪音的过程中要在噪音还不够严重的情况下,积极扩展绿化项目,通过绿化来降低周围环境大气和噪声污染,该方式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广泛认可的方式。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某路段的绿化带,对该绿化带进行实时监测,将监测点设定在五处公路两侧特征较为显著,并且极具代表性的林带区域。监测点布点的主要方式是:在距离公路两侧十米处高进林带边缘的地方设定为第一个监测点,然后沿林带边缘向林带第一排和第二排的位置分别布置监测点,利用这些监测点来测定噪音值。在进行布点时要选择晴朗的天气,然后在同一时间对监测点进行测定,当进行噪声测量时,噪声计要距离地面1.2米的位置,利用噪声计来输出测量参数,最后在前往室内进行精密的运算。
        在准备测量的地区选择出五处结构、配置和能见度都较强的林带,即:林带1(刺槐、油松和构树混交林);林带2(油松、刺柏与连翘混交林);林带3(刺槐与圆柏混交林);林带4(柳树与侧柏混交林);林带5(毛白杨纯林)。在对林带1、林带2、林带3、林带4和林带5进行分别测量时,噪声计要将其设置在林带的横断线上,所选择放置的横断线之间测点距离要保持在十米以内,然后从横断线的边缘开始标注,分别标注为零米、十米、二十米、三十米。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所有测量数据中我们能够发现,刺槐、油松和构树混交林的降噪效果最好,其降噪值在十米、二十米、三十米处降噪效果越来越显著。林带1和林带2都属于乔灌混交林的范畴,但是由于林带1树种的关系,并且其中还具备构树,所以说林带中间区域的林木枝叶较为茂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阻挡噪声声波。
        林带2的降噪效果在5组数据中仅次于林带1,林带2与林带3的数据对比说明,乔灌混合的林带结构配置类型与单一的乔木林相比,降噪效果更好,因此在路侧绿化带配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林带类型。
        林带3的降噪效果与林带2差距较大,但与林带4的效果比较相近,由于林带2为乔灌混交林,与林带3在林带类型上存在差异,而与林带4同属乔木林带,所以与前者差距要比后者大。数据对比说明林带类型对噪声衰减作用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林带4与林带3降噪效果比较接近,但与林带5的差距较大。虽然林带3、林带4、林带5均为乔木林,但林带5是毛白杨纯林,与前两者相比,毛白杨更为高大,且枝干较光秃,故其能见度较高。
        林带5的降噪效果在几组数据中是最差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毛白杨林带的树种结构单一,高大的毛白杨林带枝叶多集中在上层,在中低层的能见度要比其他林带高,因此当噪声穿过时,大部分噪声直接穿过了毛白杨林带,不能被有效地吸收和反射,因此造成了衰减量不理想的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利用绿化带降低噪声,其效果取决于树种、能见度、林带宽度、树冠高度以及枝叶密度等,其中能见度和宽度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在噪声源与建筑物之间,要合理配置由乔木和灌木组成的混交林绿化带。林带最好是稠密的高树,分枝点低,枝叶茂密,垂直分布,并高矮搭配。
        (1)通过试验结果可知,不同林带的降噪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乔灌混交林的降噪效果要高于乔木纯林带,对噪声的吸收与反射作用更强。在本文中,刺槐、油松及构树混交林(林带1)的降噪效果最好,毛白杨纯林带(林带5)的降噪效果最不理想。
        (2)林带的能见度是影响对噪声衰减效果的重要因素。能见度与噪声衰减量成反比,能见度越低,说明植被的枝叶越茂密,其降噪效果也就越好。试验结果证明,降噪效果最好的林带结构(林带1)能见度最小(10,m);反之,降噪效果最差的林带结构(林带5)能见度最大(40,m)。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充分说明能见度对林带降噪影响极为重要。
        (3)林带宽度是另一个影响降噪效果的因素。林带宽度与噪声衰减量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噪声衰减量随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等林带条件下,0~10米、10~20米、20~30米的降噪效果依次递增。本试验结果中,降噪效果最好的是林带1的20~30米处,其降噪效果最佳;降噪效果最差的是林带5的0~10米处,其降噪效果最差。
(4)施工工艺。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相对于普通混凝土,粘结力较好、经久耐磨、透水性低、不易折断、收缩性能较好、体积变化较小等。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PCC)是在普通水泥混凝土的配方基础上,于水泥混凝土搅拌阶段渗入单体或聚合物,浇筑后经养护和聚合,成型后经养护而成为一种含有机聚合物的水泥混凝土,并采用沥青摊铺机一次摊铺成型,铺筑成功后,路面外表层的少量集料会顺着浆体内部由内而外遗漏,而大多数集料会被直接压入PCC面层的内部,这是因为铺筑浆体的总用量以及所选用材料的集料级配设计比较规范的PCC表面功能层,在其表面功能层构建一定的厚度,此构造深度形成后就可以节省时间,省略抗滑构造的后续刻槽施工工艺,就可达到路面抗滑性能所满足的规范要求。
        (5)路面适宜刷洗时间控制。大面积露石路面施工时因现场的气温、风速等环境因素影响,同时由人为导致的如露石剂喷洒不均匀,薄膜覆盖不全等因素,都会造成路面适宜刷洗时间不一致。导致路面个别区域适宜刷洗时间提前,这就要求现场指挥人员及时检查路面各个区域的软硬程度,保证路面不早刷、不迟刷。路面刷洗时间过早,导致路面粗集料裸露过多,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待路面强度形成后可用打磨机打磨,使路面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若路面冲刷严重,损害混凝土强度,影响行车安全,应直接凿掉冲洗坏的路面,重新铺筑。试验路段在里程为ZK4_5+040ZK4_5+_5_5右幅,施工时因刷洗时间过早,路面冲洗时破坏严重。
        四、结论
        本研究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没有能够对公路林带高度、长度、种植密度、林下覆盖物、季节变化等多种因素对噪声衰减的影响作全面的研究,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志永,李全明,南海龙,等.北京平原地区公路典型绿化带降噪功能初探[J].林业科学研究,2017,30(2):329-334.
        [2]丁亚超,周敬宣,李恒,等.绿化带对公路交通噪声衰减的效果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6):479-479.
        [3]杜振宇,邢尚军,宋玉民,等.高速公路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7,16(1):3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