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53302319890914XXXX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发展是应对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技术路线创新。为了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正逐渐成为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城市雨洪管控系统的新的模式。在于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设计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提出场地评估—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现场设计分阶段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强调了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在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协同配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得出具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要点,并结合当下设计与施工协调性相对较差的问题,通过大理海东新城中心片区雨水收集处理调蓄利用工程项目案例验证了质量管理研究内容的可实践性与不足。在案例中的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的设计方面,由于全面在建的海东新城中心片区现场条件变化快、基础资料不完善和设计经验不成熟等问题,施工中难免出现问题,也还有很多没有达到设计理念的的质量问题。但是通过全阶段质量管理及与施工协同交互意见后,雨水花园的整体工程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管控;全面质量管理
一、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相关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部分。国内多位学者已经着力在低影响开发方面为海绵城市奠定了基础,对各种参数、各种降雨模型、各种雨洪管理模式和各种新兴的研究领域的内在联系和主要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是综合了降雨管理、城市雨水管网的升级和改造、雨水径流污染处理应对和雨水调蓄利用的综合水环境和水系建设的工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
城市雨水的传统建设模式对于雨水主要依靠重力管和压力泵来进行硬性排放,以相对机械的快速排放和集中处理为主要的设计观念,往往造成由于径流量大而形成的各种内涝灾害。“海绵城市”是为了解决传统的“小排水系统”的水资源损失和短时排水压力大的问题所提出的“大排水系统”概念。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等海绵设施来缓慢消纳雨水,以缓慢消化、分散处理、多重利用为主要的设计观念。海绵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使城市能够“弹性”的面对城市中水环境状态的变化,能够不是从末端而是从起端来发现和阶段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水环境问题,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图1 海绵城市的构成
二、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设计的管理实践
20世纪90年代起,基于前期研究,众多学者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罗文岳《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设计质量管理模式》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工程设计质量管理的措施,强调建立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工程设计质量。为了更好的把控海绵城市的建设质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2003年,海绵城市这个概念首次由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和李迪华教授提出来,他们共同研究并编著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第一次把“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
海绵城市设计是包含了很多内容的一个综合过程,一般包括软化硬质路面、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地、湿塘、植草沟、植被缓冲带、蓄水池、雨水花园、种植改造及沉淀池、慢行系统等相关地面景观设施要素也在提升改造的范围内。主要设计流程如下:
目前,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荐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5]75号)的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源,增强城市御洪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结合各地实际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结归纳主要如下:一是凡在行政区域内要实施的建筑与小区、道路、园林绿地、广场、停车场、城市水系、排水防涝设施等建设项目不分新改扩翻建,均应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二是在过程文件和成果文件的管理,须与建筑和节能减排等设计同步报送相关部门审查,审查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设计和实施,这其中包括海绵城市设计的相关方案、图纸、计算文件和行政材料等。三是设计企业在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应组织编制规划阶段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及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阶段的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图纸文件及设计说明专篇,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要与其它相关专业相协调。四是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具备相应的审查报告书。五是施工过程中不得擅自设计文件和建设标准。六是工程验收阶段,海绵城市建设应有专项验收环节和报告,进度与主体工程一致。
三、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3.1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工作的独特性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复杂的边界条件和技术需求等决定了它的独特性,也决定了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独特性。从行业本身的独特性和质量管理的特性出发,可以摸索到其运行模式和市场化的规律,从而设计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总结问题和影响,作为探索更好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海绵城市要求构建低影响开发的先进雨水系统,包括从前端的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端的低影响开发建造多种雨水系统组件。到后端的污水污泥处置,投资巨大,将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
图3 海绵城市建设上下游所涉及的行业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广泛涉及上下游专业,下游包括流域治理、管网建设、生态修复、污水污泥等各方面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对设计单位系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质量管理要求高。上游主要是政府业主单位,因此项目经验和洞悉市场的能力极其重要,项目往往体量大复杂性强,投资方需要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才能稳定运作。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与市政工程一类的传统工程项目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该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从属关系和划分边界没有绝对的界限,从防洪和城市安保的角度看,属于城市防洪排涝;从雨水处置和回用方法的角度看,属于环境水务;从市政工程基础措施领域的设计内容看,可划分至市政基础设施的延伸和新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该行业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工程效益多样且体现周期较长,短期没有明显的经济回报;③高强度的现代城市化建设的同时,违反自然发展规律,有悖于生态建设规划思路和理念的工程技术手段悄然出现且快速的蔓延,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抗冲击能力和环境容量等都被逐渐削弱。城市的局部或全局呈现出运转困难的障碍,有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特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设计的质量需要至少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建设的质量规定,另一方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技术规范、设计文件和场地具体情况等综合要求。为了满足上述两方面要求,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需要通过一组定量或定性的要求来加以说明,从而转化为工程设计质量的最终特性。
3.2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在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中,设计人员的专业资格与能力、设计中数据支持及可参考的本土化成功案例、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措施等因素,都对工程设计质量好坏起到决定作用。与其他工程项目的共性问题相比,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主要归纳为两大方面;即人员与组织和管理条件。(1)设计人员的资格和意识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专业性很强,具有多学科和多专业交叉交互的特点。涉及专业包括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给排水、环境科学、机电控制、工程管理等,要求设计团队拥有复合型的人才和建立多学科合作性
。并且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具有唯一性,无法像某些模式化工程项目一样批量生产。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行业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加之很多项目管理者或设计企业领导者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理解不够深入,未能从宏观全局考虑工程建设的设计质量,大多数设计企业依然停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层面上,未考虑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特殊性。由于专业设计人员缺失或团队配备不全,设计企业不惜将建设工程进行分包、转包。分包的监管和把控往往不在设计单位重视或能够自由把控的范围内、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分包单位又缺乏质量管理意识、设计文件交接不充分等因素,都会为最终工程设计文件的质量埋下隐患,导致工程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2)设计企业领导层或工程项目经理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往往采取委托或PPP模式,决定了各方的参与度都非常高。一个企业或团队中,质量重视的态度是自上而下互相作用与反作用的,从领导渗透和影响到员工。许多设计企业走入质量管理的误区,认为质量认证只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张准入券,质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把质量管理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生产中。质量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领导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把工作目标放在经营、效益上,只关注施工质量,势必让大部分员工认为质量管理是质检部门的职责,与自己无关。因此,如何提高设计企业领导层对质量的重视,改善工作质量,是设计企业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3)工程设计成果缺乏创新性:自“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以来,我国很多城市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由于这类工程建设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大量案例、成熟的技术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没有海量技术数据的支撑,技术标准体系也尚未完全建立,人才配备不足。倘若这时照搬国内一些设计企业已习惯的单一设计模式和常规设计步骤,必将无法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创新”要求。于是出现了设计成果的“拿来主义”,照搬国外建设经验,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城市情况的设计方案。
3.3海绵城市建设对现状条件及问题的评估不足
对于不同生态条件的城市,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因地制宜的规划出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与一些成熟专业的模板式设计套路和设计过程中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如果思维和方法不专业,设计人员盲目借鉴其他工程设计成果与思路,前期调研工作不到位,不进行现场考察与评估,没有充分收集资料,就会留下潜在的设计质量问题,导致施工阶段出现设计与实际场地情况不相符。
3.4海绵城市建设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往往具有复杂的技术需求和管理路径,在多个专业交叉进行设计的同时,单一的管理方法和套路化的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多变设计条件,造成因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四、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是由一系列系统要素构成,并由相关人员、制度和资源等内在因素驱使的内在作用力。系统小循环内的良性运转才能推动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的缺陷、运行的无序、管理的失效和失控都会造成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虽然完整但运行出现问题。健全的、稳定的、有序的运行机制,才能为质量管理注入动力和约束力。
全过程管理PDCA循环之间,四个阶段环节之间是有反馈和互动的,具体体现在每个阶段可能由于进度要求或是该阶段内部循环不达标而提前进入下一阶段或是返回上一阶段,相邻两阶段之间的反馈和互动推动项目的复核和进行。
场地评估→方案设计:这个过程中场地评估的结果可能完成了内循环,形成场地评估分析报告等可交付文件作为方案设计的基础,也可能由于进度要求或是方案设计的提前介入等主客观因素提前结束。
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这个过程中方案设计的结果可能完成的内循环,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扩初)设计文件和图纸等主要控制指标的平面布置等可交付文件作为详细设计的基础,也可能由于进度要求或是详细设计的提前介入等主客观因素提前结束。
详细设计→现场设计:这个过程中详细设计的结果可能完成了内循环,形成施工图文件和说明、施工组织方案要求、施工说明和管护要求等可交付文件作为施工和现场设计的基础,也可能由于进度要求或是施工单位的提前介入等主客观因素与现场设计阶段同步循环。
现场设计→场地评估:这个过程中现场设计的结果一定完成了内循环,形成最终的工程项目实施成果或后续管护还需处理的问题作为可交付成果移交管养方或建设方;也可能因为仍有问题或设计目标改变而返回设计的任何一个阶段,重新开始循环。
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的更新和创造。以本套模式和要点为核心,建立计算机模型和参数数据库,可大大减少人工计算工作量和精确度,并且各地工程参数经验值和方法论也是提升工作效率和思路的理性来源。随着BIM、VR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实践应用,根据设计方案建立BIM三维模型,根据现场施工影像和实测资料数据进行模拟、对比控制,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和实施质量用更科学直观的管理方法操作和保证,缩短设计耗时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莹.城市园林建设管理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广东园林.2018(10)
[2]张雷.城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园艺.2016(2)
[3]朱灵.东川区城市园林建设与园林管理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7(06)
[4]陈兴.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7(5)
[5]李林宝.“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实践及推广策略[J].现代园艺.2017(10)
[6]赵晓红.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J].农家参谋.2017(06)
[7]郑德强.植物配置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园林.2015(4)
[8]甘恬静.当前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与建议[J].城市建设.2018(4)
[9]李立娜.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园林.2016(7)
[10]徐月华.城市园林建设与园林管理研究[J].北京园林.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