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其功过评说众说纷纭,清末的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国家大事无不与其有关,个人认为李鸿章不应背负骂名。
【关键词】:李鸿章梁启超伊藤博文俾斯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法新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清朝末年
任教十年,在教书之余曾多次看到对李鸿章的评价,始终不能统一,教学之余查阅大量资料,于今谈谈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原名章桐,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享年87载,为清朝晚期重臣,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清末的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国家大事无不与其有关,一手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领导了洋务运动,曾代表清廷签订了《中法新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的条约。其功过评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就其历史环境、个人意志、爱国情怀等方面来看,我认为李鸿章不应背负骂名。
李鸿章一生颇为传奇,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武英殿大学士、评论结殿大学士等,曾受教于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人物。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写道:“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示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重纪律,严自治,中国人罕有能及之者”,有“东方俾斯麦”之称。对人,“其待属将也,皆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故咸乐为用命,夫将将之才。”治事,“每遇一问题,必再三盘诘,毫无假借,不轻然诺,既诺则必践之,实言行一致人也。”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为国为民不计艰辛和困苦,不畏诽谤和诋毁,一直埋头肯干、默默做事,直至生命即将结束之时,都在操劳国事。只不过在腐朽破败的清廷统治下,李鸿章所做的一切,所进行的改革尝试,只能对积弱积贫而又苦难的中国进行缝缝补补,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西方有报纸曾这样评论甲午战争: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腐败无能的官场,自私自利的官员,正如李鸿章自己常叹“吾被举国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面对如此情况,中国又如何能走上富强呢,所以梁启超先生也曾感叹到:“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指李鸿章),虽败亦豪哉!”李鸿章临死前的半个时辰,《中俄秘约》还没有谈妥(此协约为李鸿章出访俄国,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为抗衡日本而出卖东三省的权利,求得沙俄的保护而与俄国的达成的秘密协议),俄国公使竟跑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请李鸿章签字画押。可悲可叹的李鸿章为国家鞠躬尽瘁一生,却落得个“卖国贼”的骂名。
当时国际舆论对李鸿章评价颇高,日本人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1851年金田起义发生,国内形势大变,曾国藩命令自己最为得意的弟子李鸿章组建淮军,共抗太平天国运动。在此形势之下,李鸿章很快成为晚清最为著名军事干将。后又镇压捻军,镇压其他起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人民起义虽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但李鸿章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无可说道,假如一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是绝对要遭受侵略的,中国在当时维护“统一”,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免遭沦为殖民地的厄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鸿章是有功无过。
李鸿章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1865 年他便指出:“书生坐谈误国,可为口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李鸿章在其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开始了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先后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始了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中国海军、派遣留学生创建新式学校等活动。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成为晚清四大军工企业中的三个;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民用工业,中国的铁路、电报、纺织工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发展都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一手创办了北洋水师,成为当时亚洲一流的海军;为推动洋务,创建了新式学堂,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把学西方技术作为救国急务,李鸿章集国内与国外思想于一身,既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又有先进的思想,同时还有务实的作风,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为中国之近代化的起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李鸿章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外交事务中,虽先后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同日本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同英、法、德、俄、美、日、意、奥、比、西荷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些条约造成中国大量的主权丧失,白银流失,民生破坏,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使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往往人们就把李鸿章骂为“卖国贼”,有人评价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但我个人认为,由于中国整个官僚统治集团和社会衰朽不堪,战必败,败必和,和必用李鸿章。弱国无外交,谁人不知?谁愿意去谈判?国难当头,义无反顾的还是李鸿章也,夹在中间的他是很难“强硬”起来的,即便是这样,李鸿章在谈判桌前,任然据理力争,能够为中国多挣回些利益就多挣回些,君不闻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受伤,以此换回了陆奥宗光答应停战和某些领域的权益让步吗?在签战败的《马关条约》时,李鸿章为了少赔几两银子,甚至对伊藤博文说出了甘居“养子”的可怜话(“譬如养子,既欲其长,又不喂乳,其子不死何待”),其苦苦哀求之状,甚为可怜。连要路费的要求都提出来了。君不闻李鸿章在《辛丑条约》谈判桌前痛哭,条约签订后呕血而死吗?这时的李鸿章已经是垂垂老矣的老人,本该安享天伦之乐,他却在这个历史关头劳碌奔波,他能做的已经做了。此时我想起了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是最早研究李鸿章的严肃著作,梁先生早在100 多年前就指出: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年的历史。他对李鸿章这位争议人物,这样评价到:“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当戊戌政变,慈禧太后下令搜捕维新党人。李鸿章慨然曰:“吾绝不做刀斧手” 。当孙中山劝说其反叛清王朝,手下人都力主杀掉孙中山,但他毅然力保孙中山,这才有了后面的辛亥革命。
伊藤也曾对李鸿章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日本插手朝鲜甲申政变,伊藤想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博文无言以对。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对李鸿章的是非功过评述应该全面,他不应该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斯人已逝,他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就应该得到中国人的肯定,他的爱国思想和行为以及个人魅力也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所以“卖国贼”这个称谓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李鸿章传》湖南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2. 戴逸:《李鸿章全集》
3.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4. 《中国历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
5. 李扬帆:《走出晚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