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眼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作者:刘家翠
[导读] 1851年,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斗争的最高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1851年,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斗争的最高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反响。特别是马克思在致力于欧洲大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同时,热切关注着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所发生的这件大事,并撰写了不少相关论述,表达了自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和观点。
        1853年5月20日,马克思撰写了专论中国问题的第一篇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由《纽约每日论坛报》作为社论发表,热情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1856年10月17日,马克思在《欧洲的金融危机》中,又一次称“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起义”、“强大的革命”。1858年9月10日的《中英条约》中,他再次强调了太平天国是“中国革命”的说法。
        但是,1862年,马克思根据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给英国公使普鲁斯的信的内容撰写了《中国记事》,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文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国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文章中还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性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在文章中对太平天国给予了批判和指责。
        马克思在前后不同的时间段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态度上和认识上发生了根本的逆转,由高度赞扬到批判指责。为什么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和认识会发生这样大的转变呢?结合当时的历史现状,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太平天国发生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使马克思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从太平天国反封建的角度给予了高度赞扬。
        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的中国,鸦片战争带来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850年,马克思根据德国传教士居茨拉夫从中国带来的消息,对中国的局势作出预测;“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并迅速占领天京后,马克思希望这场革命“打碎清朝的封建制度”、“打碎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 。他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社论,剖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所有这些破坏性的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所以马克思高度赞扬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从运动的反封建的角度给出的评价。


        第二、马克思所关注的并不是单纯的太平天国运动,也不是单纯的中国革命,而是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在内的中国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希望通过中国革命的爆发引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社论中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作为国际政治运动的一部分,认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但他发现中国革命并没有如当初所希望的那样对欧洲革命产生极大的刺激和推动作用时,他的评价就一改以前的溢美和肯定了。
        第三、太平天国运动由革命性日益蜕变到封建性、腐朽化,这也影响了马克思对它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有着革命性和进步性。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之下,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革命口号,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满足了社会最底层民众的本能需求,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在反封建统治的同时,太平天国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重创了“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受小农阶级狭隘性、自私性的影响,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定都天京后,出现了领导集团内部生活腐化、争权夺利的斗争,发生了“天京变乱”。
        正是根据太平天国本身性质的变化,马克思作出了与以前不同的评价,这正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作出的遵从历史真实的表现。
        第四、西方主流媒体舆论对太平天国不利的宣扬,影响了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马克思1862年《中国记事》中对太平天国态度的转变,主要是依据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的信,并摘录了大量的内容。夏福礼用他特有的强盗思维,夸大其词的表达让英国和欧洲相信,太平天国是魔鬼、土匪、杀人犯、灾荒制造者和抢劫犯等。马克思远在中国万里之外,无法也不可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变化作出及时地了解和分析,只能根据主流媒体提供的信息去判断,而西方主流媒体的舆论来源主要出自驻中国的领事、公使、传教士主观的、不实的言论,这些言论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攻击太平天国,为侵略中国进行辩护。所以,马克思据此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是持否定态度的,对其进行了批判和指责。
        马克思虽然在不同时期发表了一些不同的观点,这正是他对中国问题持续关注和研究而不断深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断然否认这些论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评论一切历史问题。
       
       
                                  湖北省江陵中学    刘家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