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活动的思考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作者:刘珊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增值,关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从教材文本走向学生的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的问题解决。实践性活动凸显学科实践导向,以生活为基础,促进“生活—教学—生活”的良性循环,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学会分享,在分享中感受快乐,选择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幸福地教。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实践性活动 道德体验 道德践行
       
        一、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活动之必要性思考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生发的沃土。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实践性的特性,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人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课程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核心素养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又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是帮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与践行的重要方式。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困境之一是知易行难、知行分离。新课程积极关注体验性学习,道德与法治课不能靠说教,应倡导“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反对高分低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立足学生实际,遵循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所谓“以考导教,以考促教”,在考试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近年来,试题凸显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考察。如果学生从未经历过相关或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单靠死记硬背,实际上是很难找准答题方向,难以展开实践过程,也就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反之,如果真正组织过类似的活动课,不仅学生印象深刻,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开展实践活动是浪费时间的认识,真正重视开展实践性活动,借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力。
        二、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活动之内涵浅析
        “活动”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为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个体存在、社会生活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劳动、语言和思维是人的活动的主要形式。人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产生。基本特征是它的对象性,即对象独立存在,主体反映它的属性并对其加以能动的改造。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遇到的问题,将各种有关知识综合起来,组成统一的教学单元,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就形成了活动教学。活动类型可分为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如角色扮演、心理辅导、参观现场、社区服务等。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活动致力于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主要包括,适应学习的需要,如缓解学习焦虑;适应家庭的需要,如解决与家长的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需要,如处理人际交往疑惑;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掌握情绪管理策略等。
        笔者曾在教学学期末认真翻阅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反馈与问卷调查表,让学生印象深刻的不是教师教授过什么知识,更多的是留在学生心中的某个活动场景。学生对教学的期待是希望多组织一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活动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道德与法治课新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知行合一,主要体现在:其一,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如“作为一名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请绘制自己的责任图”;“试写一封信给妈妈(爸爸),相信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避险小演练,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掌握自救和护救的一般方法”等。这些活动侧重于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因指向践行而弥补“言而不行”的缺陷。其二,活动内容导向践行。如“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遇到过许多挑战,回忆自己的经历,看看对适应新生活有什么启示”、“考试中的放松训练”、“调节情绪的方法”等。这些指导建议不仅作为知识的存在,更是作为一种方法指导学生的生活。直面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作为展开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教材引导学生从感知、理解走向行动,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策略,指引学生“如何做”,增加实践性活动设计,鼓励、指导学生延伸学习。其三,单元实践有章可循。每一单元都有单元实践活动,涉及三个层面,即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渗透四个领域,即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贯穿一条红线,即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单元实践性活动既是对单元内容的总结,又是对课时的拓展和深化,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又是单元学习的目的所在,充分体现了的德育课程知、情、意、行的统一,有助于改变传统学习“坐而论道”的弊端。
        三、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活动之运用说明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施中应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落实“以活动引领教学”的学科理念。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性活动,有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不拘泥于单元实践性活动,经常开展微型实践性活动。每节课围绕 “怎么做”这一逻辑可以设计中小型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具体生活指导。课堂活动环节,要给予学生时间交流、展示乃至训练。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开展各式各样的模拟表演,还原真实情境,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教育资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
        第二,活动过程中要求全员参与、全程探究、全面发展。实施步骤应科学有效,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可以配备班级学科学习带头人,由课代表布置好实践活动的任务明细,分组有序进行。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时,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到学情、班情、校情、社情等,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内容、编排等,放手让课代表或学科学习带头人组织安排,合理分工,并及时做好课件、道具、意外情况应对预案,力求一一落实。
        第三,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活动可以与主题班会或专题教育相结合。如果学科教师身兼班主任,可在班级内开展与课题相关联的的专题教育,可以布置学生写写活动小结。笔者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期间,就曾让每位学生准备“七四小本”,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学科结合式指导,既能有效利用时间,更能将学科知识与学校德育活动有机结合,收效更好。
        第四,开展活动时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华丽外表和热闹景象,而应注重活动的内涵和效果。“在活动中,要体现‘活’,不仅要创设,还要创新、创意;要体现‘动’,不仅要身动,还要心动、行动,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有广度、深度和效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21.]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活动绝不应该是“瞎捣鼓”,而是教师精心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明确正确的行为选择,教给学生生活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