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本中学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作者:胡亚州
[导读] 课本资源是阅读中的精品,适时、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课本资源是我们指导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文章开头、结尾
        【摘要】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赖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并重视学生筛选、探究、利用资源的能力培养,促使他们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课本资源是阅读中的精品,适时、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课本资源是我们指导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文章开头、结尾。
        【关键词】:课本  习作   开头   结尾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习作教学也愈来愈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重视课本资源,并有效的进行习作训练呢?目前,大多数学生虽然都十分重视课外阅读,但文化市场管理混乱,鱼龙混杂的粗俗书刊充斥其间,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更谈不上提高写作能力了。一味地涉猎课外,却忽视学习文质兼美的课内课文,忽视了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对精彩课文中的段落、语句的揣摩与鉴赏,缺乏一种“写作文、想课文”的意识,这对于学生习作来说无疑是在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不如把“教材当作例子”学透、会用,在模仿和借鉴中推陈出新,做到学以致用。
        如何把课文中美点、亮点成功地移植于自我作文中,让作文教学活起来,笔者从初中课本中遴选了一些篇章,供大家借鉴。
        一、学开篇,做凤头
        初中教材的选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尤其在文章布局谋篇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挖掘,去借鉴。
        如七年级(上册)苏教版选自于漪的《往事依依》开头: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了,不少往事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短短两句话表明了回忆性文章,紧扣往事依依,又引起了下文,确实不失为简洁开头的文章。
        又如七年级(上册)苏教版选自巴金的《繁星》开头: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点明题目,接着很自很地引出了作者在从前,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观看繁星时的不同感受,可谓行文如流水,一气呵成。
        又如七年级(下册)苏教版节选自魏魏的《我的老师》开头: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仅一句话,就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尤其“最”字,让读者感受到蔡芸芝先生对其影响之深。文章下来作者围绕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写了七件事,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生活,详略得当,写出了对蔡老师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多仿写。
        再如七年级(下册)苏教版节选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的《松鼠》开头就短小精悍,令人一目了然。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一句话概括了松鼠的特征,让读者先入为主,对小松鼠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又如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节选自著名作家,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只有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是朴素的叙述,但其中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之情。特别是“已”和“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是叙述,但有遗憾,更多的是思念。“最”突出了背影对自己的印象之深,自然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如此精妙的写法,不可不学。
        再如八年级苏教版著名作家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开头: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们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开头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飘荡”开篇点题,给全文抹上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用“观”、“涉”、“登”、“拍”、“留”高度概括了自己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游览经历,点明了主题,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要紧紧围绕课本资源,从课文中学开头,在习作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揣摩,练习这些文章的开头,让学生在对比中赏析,在品味中应用,久而久之,学生在文章开头及布局谋篇方面就会有很大提高。
        二、读结尾,学豹尾
        初中语文课本中节选的文章,除了开头给我们启示外,其结尾精巧,呼应,联想、升华也让我们百读不厌,如饮甘醇。


        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著名语文教师特级教师于漪《往事依依》结尾:
“老师常对我说:“你们只读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作者在前四件事回忆的基础上,总结收笔,点明了往事对我的激励且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鲁迅先生《社戏》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似的好戏了。”
“由怀念豆,写到怀念戏。”关键不在看戏与吃豆本身,而在于作者童年生活的有趣经历,对美好生活向往,可以说这一段结尾在文中起着点明中心的作用。像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结尾可让学生细心品味、学习。
        又如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结尾: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仅八个字,既承接了上文,和开头“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作者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再如七年级(下册)苏教版阿累的《一面》结尾: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作者通过对鲁迅的回忆,最后点出了鲁迅对自己的影响进而拓展到对人类解放及革命的影响,深化了主题,点明了中心。
        再如八年级(上册)苏教版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结尾: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也一定可以成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文章结尾在对母亲赞美的同时,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有着强烈的思想意义,呼应开头,收束全文,耐人寻味,是写人文章中不可多得的范例。
        同样八年级(下册)苏教版选自茅盾的《白杨礼赞》结尾也让人回味无穷。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在对比中再一次直抒胸臆,又与开头“白杨树实在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照应。
        再如九年级(上册)苏教版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尾,就耐人寻味,卒章显志。
        “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作者把描写与比喻相结合,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向往,又充满自信,相信下一代会亲密无间,并为改变像我和润土这样的生活而不息奋斗。
        总之,初中课文中关于结尾的文章 ,首尾呼应式、名言警句式、自然收束式等结尾的还很多,笔者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愿这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资源,是我们作文教学中丰富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不断提炼,在阅读中穿插作文教学,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写作文、想课文”的良好意识,我们的语文课本才能真正做到语言和文章和谐发展,语文课本资源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益,习作教学才会充满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初中语文课本(1—6册)苏教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基础教育新课程导航》  高明山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5]《中学语文教学法》    王世堪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