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作者:陈思车
[导读] 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摘要: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将语文知识的讲解同德育教育的渗透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以此来推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基于此,文中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大部分学生家长与老师均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中之重,然而,并未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引起足够重视,从而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还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小学是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成绩直接决定着他们整个学习生涯的发展情况,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该渗透德育教育。语文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除了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基于此,文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渗透展开了分析。
一、识字过程中渗透德育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字和写字为主,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向他们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比方说,学习“国”字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告知其可以把“国”看作是由“口”“王”“、”这三个部分构成的,然而,此处的“王”并非是国王的意思,而是指姓氏,由于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其中,“王”代表了每名中国人;口指的是疆域,国与国之间以“口”为界限;“口”中包含“王”,是指每名中国人均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因此,每名 中国人都需要树立较强的爱国意识,尽量多为他人考虑、 多做 “一点”, 以此来维护我国人民内部的和平稳定,从而能够保证我国一直处于繁荣昌盛的发展状态。由此可见,一个繁荣国家的公民必须多为他人考虑、多做一点,因此,一个稳定的“国”是由边界(口)、人民(王)、多为别人考虑(多做一“、”)共同构成的。又比方说,学习“打”字时,教师向学生讲解完此字的读音和字形以后,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大家了解“打”字的意思以后,能否组几个词呢?”,此时学生一定会积极发言并组成“打骂”“打架 ”之类的词语,等到学生发完言以后,教师适当地给予其肯定和鼓励,然后,再提出问题“我们打骂他人,或者是与他人打架是否正确呢?”,基于此,学生们一定会回答不正确,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组成其他词语,例如:“打鱼”“打水”“打球”等。小学低年级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此契机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不仅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国、团结、乐观的优良品德,不仅如此,还能够大大地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关键词句渗透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劳动以及集体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自主思考、战胜困难的教育;坚定信念、树立理想、遵纪守法、惩恶扬善的教育等。另外,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与表达的观点常常隐含在词句当中,因此,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找准时机向学生们渗透德育教育。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并透彻解读课文中的词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以此来推动品德教育的有效渗透。比方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为例,此篇课文描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进而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让他们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其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能够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助于他们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揭示课题时渗透德育
        课文的题目不仅能够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向学生们揭示课题的机会来渗透德育教育。从而既可以向学生们解释课文题目的内涵,同时还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有效地集中其注意力,另外,还发挥着学文悟“道”的重要作用。
        比方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为例,课文讲述的事情发生在台湾“光复”初期,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以后,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中国,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着经济、文化和人权侵略。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课题中为何运用‘难忘’二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初步阅读课文以后,他们能够了解到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五十年当中,台湾一直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日本政府不允许台湾人学习祖国的文字和语言,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学生才能够运用祖国语言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就长时间在统治与奴役之下的台湾人而言,此节语文课的确是非常“难忘”的;除此之外,就学生而言,在切身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浓厚的爱国情感以后,也会对此节课记忆犹新。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它还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一直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首要位置,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与兴趣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洪艳,于海龙.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Z2):38-39.
[2]丁淑娟.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及意义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178.
[3]王松霞.品德教育嵌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19):353-354,3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