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基石,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
学校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核心,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礼文化”为主题建设学校文化体系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传统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文明之邦”之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中国文化把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等风貌作为“君子”风范的外在表现而加以推崇。
白石小学作为一个百年老校,坚持把“礼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题,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本着“尊重每一个、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办学思想,以“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生为本”为办学理念,把“优雅、儒雅”作为师生风貌目标,力争把学校建成礼仪乐园,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学校文化体系。
在“礼文化”的统率下,让学生在了解“礼”字的演变中领略中国文字的魅力,在了解各个时期“礼”的内涵和外延中明白文化的变迁,在学习现代礼仪中提升形象和素质。白石小学以“礼文化”为核心,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特色建设为抓手,不断改革教学,纵深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二、将“礼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白石小学大力实施“三礼”教育,不断教师提升“礼文化”素养,组织学生开展礼仪知识普及和实践活动。通过不断实践,学校将“礼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主要有四种途径。
一是融入国家课程。通过研读“课标”,把准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内涵,理解和界定实施的价值目标,系统梳理各学科相关教育资源,探索“礼文化”相关结合点和融入方式,开展相应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活动。
二是融入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编印“礼文化”校本教材,开设“礼文化”校本特色课程。以“礼文化”为切入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
三是融入融合性实践课程。主要是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优势,开展“礼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传统文化,自主与传统文化对话,开阔眼界,培育情感、加强理解和认同。
四是融入地方民族文化课程。学校挖掘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重要文化和习俗等。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礼文化”学习
白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注重整体规划、综合协调、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有效实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
一是通过校园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近几年来,学校一直将“礼文化”渗透到学校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全面实施与落实。结合学校“礼”主题文化建设,白石小学坚持每月一个大型校园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在活动中感受“三礼”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教育和环保教育等。
二是通过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开展。近年来国家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学校依托地域优势,将“礼文化”作为研学旅行重要内容。
三是通过年级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白石小学充分发挥年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年级组开展开展“礼文化”专题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体味和领略“礼文化”独特魅力。
四是通过学校社团活动开展。学校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将功能室应用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扎实发掘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力求人人有项目,人人都参与。此外,结合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住校实际,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还引入本地民间文化——薅草锣鼓作为特色项目进行打造和传承。在尤汪村小,将滚铁环、踢毽子、转陀螺等“小孩儿”活动引进校园将其“合法化”;成立课外文学、绘画、艺术、科技等十二个兴趣小组,让孩子用自己的作品装点校园,着力打造特色土家传统民俗文体活动。
五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将“礼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是校园布局装饰还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都突出“礼文化”教育基础作用,发挥传统文化特有育人功能,处处彰显学校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诠释。
实践表明,白石小学将“礼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得到系统、有效落实,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礼文化”课程体系,涵养和培育了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新平台,实现了学校特色、内涵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