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前提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更能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文章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学科整合教学;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渗透德育教学内容;要注重开展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还要注重因材施教,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毋庸讳言,受应试传统的影响,道德与法治学科依然存在着被边缘化的现象,在小学尤为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近年来关于德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努力推动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情景化、实践化、儿童化的方向转型,以提升本学科教育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率。
1、结合学生的实际核心素养层次,来落实教学内容
学生在小学阶段,刚刚开始接受系统教育,整体上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层次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情况是学生们只是机械的背诵,并不能体会其中的内涵,更不用说把这些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这些现状都造成了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阻碍。在此基础上,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法治意识,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水平,从而综合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这就成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首先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观察,了解班里每个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水平,并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道德与法治理论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2、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缺乏有效联系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引导。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道德与法治是与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重要学科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1]。
2.2、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教师不善于鼓励学生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以日常道德行为习惯及基本的法律知识为主,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缺乏新意及趣味性,加上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去学习。一旦教师提问回答不上来,加上教师严厉的批评,学生就会对该科目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2]。
3、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3.1、科学挑选经典作品,提高阅读针对性
经典作品选取是学生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经典数目有利于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因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 应当注重经典作品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选取。 一方面,教师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 通过分享教学经验与学习心得,对大量国内外经典作品进行不同年级的分类汇总,结合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合理安排经典阅读时序。另一方面,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挑选经典作品时,除了借鉴其他优秀经验以外,教师应当尊重并理解学生的内心, 从学生角度出发探求适当的经典书目。选取时注重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在不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推动学生励志冶情、育美蕴善,形成健全人格。
3.2、、开展家庭实践,培养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中都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对长辈来说,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发自内心、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这是家庭固有的血缘关系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往往习惯于接受长辈的关心帮助,但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具体表现在:一是相对缺乏感恩意识;二是缺乏自主能力。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联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真切感悟家庭生活,爱亲敬长,自立自强,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
如在学习了“父母多爱我”(三年级上册) 之后,教师可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体会,看父母亲人平时给了自己哪些关爱,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报恩意识;在学习了“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三年级上册) 之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与父母进行一次谈话,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父母;在学习了“这些事我来做”(四年级上册) 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整理书桌、书包和床铺,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了“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四年级上册) 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件或几件事,为亲人、为家庭尽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3.3、通过校园实践,培养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基础。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的个人品德。此外,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感悟人生道理,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实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并且结合实践活动,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这些教学手法,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现结合,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加深对生活的感悟,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华栋.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33.
[2]吴周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亚太教育,2019(08):19-20.
[3]卢冬香.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22):13-14.
[4]黄彩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33-34.
[5]闫美丽.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14):70.